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法華三部的由來 20150124

法華三部的由來


平時在早晚課所誦的《法華經》,是鳩摩羅什
法師所翻譯的。既然是《法華經》,怎麼還會
有「法華三部」的名詞呢?

佛陀一生說法共約四十九年,主要可分為五個時期: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以及法華涅槃時。法華三部經,即是法華涅槃時期的主要經典之一。「法華三部」就是由後來的祖師大德依其性質歸納,依據經典內容歸類屬於法華系統,與《法華經》有關係的,前後有《無量義經》,還有《觀普賢經》,這二本經就會合在法華部裡面。

佛陀為眾生說法,分成五段時間。這是佛陀分的嗎?不是。是後來研究佛法的大德祖師把它歸類,發現《無量義經》與《法華經》是有關聯。實則譯經的不是同一個人,也不是在同一時期繹出。翻譯藏經很不容易,有能力譯經的人也許看到哪一本經心生歡喜,就著手翻譯,所以譯經的前後次序是也是同樣要看因緣。其實佛陀的說法,總而言之是應機逗教,後來的人慢慢歸類起來。所以這個「時」,也是祖師大德歸納下來的。

在2008年7月15日的晨語上,證嚴上人開示:「華嚴時,佛陀直指人心見性,但是,人的心還是無法自己見自我的本性,所以佛陀才要再用四十幾年間,循循善誘。為了眾生根機不齊,佛陀才要設教,從『阿含』開始,適應眾生的根機,再經過了「方等」,再經過「般若」,才能歸入真行道來,那就是《法華經》。

《法華經》就是佛陀的本懷。《法華經》裡也這麼說,《法華經》是真實法,《法華經》是佛的本懷,每一尊佛出世來人間,無不都是為了講《法華經》,《法華經》就是每一尊佛他心中最重要的法。所以,要講《法華經》之前的四十二年間,需用很多的方法來引導眾生。

從「般若」轉入『法華』來,還需要有一個轉折,收攝過去種種方便法,準備趣入真實法,即是《無量義經》,《無量義經》就是法華的開經。

但是《無量義經》,是不是開始在譯經時,就在法華的前面就已經譯出了《無量義經》呢?不是。按照這樣去追究起來,《法華經》是比《無量義經》先譯出來。」

在《法華經》翻譯之後,一位曇摩蜜多譯出了《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這是在《法華經》譯後的四、五十年間。相隔沒多久,在南齊高帝的時代,一位從天竺來的曇摩伽陀耶舍,他可以通中國南方某一省的語言,所以他翻譯出這《無量義經》一卷。

據此來說譯經的時間,《法華經》在前面,後面就是曇摩蜜多譯的《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是在《無量義經》前面翻譯的,但是時代差沒多久。

後來的大德祖師,他們在研究經法時做整理,感覺哪一本經應該與《法華經》有關。就好像天台智者大師,他研究法華部,他就同時會引出《無量義經》,根據這樣的分類別門,把《無量義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就與《法華經》來歸納起來。

所以,後來的人就將《無量義經》,視為《法華經》的開經——要說《法華經》之前的前序。《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算為結經。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與《法華經》也有關係,因為希望人人除了能走入人群,也要重視內修。所以《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完全就是教法──如何懺悔,如何好好修行這個教法。所以《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也很重要,稱為結經。

(整理自:《菩提心要》第492集 《無量義經》楔子--追本溯源〉

舊法新知 - 《慈悲濟世 - 藥師法門的妙義 ~ 時時力行藥師佛十二大願》 20150124

舊法新知

恭錄《慈悲濟世 - 藥師法門的妙義 ~ 時時力行藥師佛十二大願 1974年04月16日, 農曆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慈濟法會開示

今年慈濟的佛七所打的是藥師佛七,在這七天裡,除了專心稱念『消災延壽藥師佛』的聖號外,亦每日三次講解《藥師經》教義,希望能讓大家了解藥師佛在因地修行時所發的十二大願,是為了救度末世眾生而誓志立願自發願到成佛,乃至到現在,還是時刻不休地實踐著他濟世救人的願行。世間災難苦厄千類萬狀,在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中,救總括了解除宇宙橫禍災難和救急眾生身心迫腦的方法。 

藥師法門的主要內容不外是提倡人要尊重自己,並了解人人都有與佛平等的佛性。佛陀教示,要常常意念藥師佛的德性名號,就是希望我們仿效藥師佛的願行 — 和平處世、改善邪撇思想、喬正不端行為、福利社會人群、倡導教育和正當的娛樂;對於貧困、孤老無依、殘廢病苦的眾生,更需起憐愍心,給予關懷和濟助,讓他們也能獲得和平與快樂。這是教主釋迦牟尼佛在宣講藥師佛十二大願中,為我們所做的啟示。學佛的行者,應該遵行佛的教法,發大乘心,實行菩薩為眾生服務的精神。 

慈濟自成立以來,到現在恭維九十九個月。 每個月二十四日這一天,都集諸善德同修,誦持《藥師經》。這是因為慈濟功德會成立的宗旨,就是要將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其實的藥師佛十二大願,普遍實行於社會,以顯揚佛法救世利生的教義。所以我們每月持誦《藥師經》,一則是仰仗三寶力量加持,一則也是讓我們起殷重心,立正信念,增長功德。 

《藥師經》再三提及,若常『意念受持』藥師佛聖號便能隨心所求,滿足其願。經文記載:『隨所樂求,一起皆遂:求長壽的長壽,求富饒的富饒,求官位的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此現實社會人人祈求的現生中四種福報,只要專心意念受持,就能如願以償。

經文所說的『意念』,是要我們時時記得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並學著時時實行。 也就是說,要求自己長壽,必先做放生護生、醫病施藥的事業;要求富饒,必先布施財物,救濟貧困;要求官位權利,必先得人信服;要求男女俊嗣,也必先廣結善緣。 總之,若要求獲得世間利益,必得付出一分的努力。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舊法新知 《慈悲濟世 - 藥師法門的妙義 ~ 善法門。律儀門。解脫門》 20150122

舊法新知

恭錄《慈悲濟世 - 藥師法門的妙義 ~ 善法門。律儀門。解脫門》 1974年04月16日, 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慈濟法會開示

我們要時時記得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並學著時時實行。 欲邁入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中,必定要大家共同勉勵,才能達到自救救人、自度度人的目標。

時光似箭,迅速飛逝,今天又是二十四日了。 尤其是這個月 — 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濟功德會成立八周年的紀念日。 適逢此時,我心裡有一些感想,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善法門。律儀門。解脫門
這次為紀念慈濟八周年而舉辦的佛七,大家竟能於繁忙中放下家務、事業,踴躍來參加;並在此七天內專心精進修持,每天三次在講解《藥師經》教義時,都能聚精會神地聆聽,不因久坐而現疲厭神態;每天早課前,亦能誠懇虔誠地禮拜《大悲懺》。 凡此種種,都使我得到未曾有的高興,我衷心地感激,也感到無限的安慰,這是我近幾年來,心靈上最豐富的收穫。

在這忙碌的社會裡,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有事業、家業、學業等數不完的忙碌事。平時想要抽出一些時間到寺院禮佛聽經,似乎不太容易;想進行其他的修持或研究,更挪不出時間;若要放下一切,到寺院專修,無異是一件不敢抱樂觀態度的妄想。

做事一向順其自然秉持誠意及不宣傳不勉強為原則 佛七的前一天,我心裡預估今年來參加的人數最多不過十五人。因為往年常來參加的幾位委員同修,有的是媳婦坐月子、有的是因事去臺北、又有幾位是身體病弱,似乎都無法來參加。可是佛法的成就,往往給人不可思議的奇蹟,本來只預算十五個人,未料竟增加至六十多人,而且七天全程在精舍專心修持。

其中十一位是專程從臺北過來,有的還是抱著病弱的身體來參加,更有好幾位是從未來過的新發心菩薩,也都相互勉勵來參加。大家不但不以精舍地方窄小,起居不方便而厭煩,還謙誠安怡地說:『來這裡的目的是為了修持、拜佛、念佛、聽經,大家聚在一起,更覺得意趣濃厚,加增道心。』 人人如此殷勤熱心向道,實在令我歡喜。 大家的表現給我極大的安慰,也讓我心靈上得到豐富的收穫。

創立慈濟,是為了振興佛教,希望人人都能認清佛教的真正教義,更希望人人都能實踐佛陀慈悲濟世的精神,進而共同步入佛法解脫門。 多數同修都是先入慈濟的善法門,再漸向佛法的律儀門進修,若能繼續不斷地向前精進,便是究竟的解脫門了。 我期望大家能永遠保持此刻【以法為重的道心】,共攜互勉,以慈濟為橋樑,邁向究竟解脫門,通達至佛陀的常寂光境。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晨語錄音德來師父簡記 20150117

晨語錄音簡記:
妙權方便安住實智。定慧無漏心清淨,不可思議云深遠,妙權即實云微妙,安住實智說是法。修行要學去煩惱,煩惱即是漏,法漏即煩惱不斷複製,習氣重,唯有戒定慧,行中有戒,心中有定,防惡止貪瞋斷驕傲慢心,重視戒,生活在定中惡心雜念不生,如靜水,明瞭一切人我是非,心清淨法無漏,智慧遍虛空法界,世上一切動植物中皆有其理,而眾生人類亦皆有習氣煩惱,要回歸清淨,亦不可思議!佛隨眾生垢業煩惱重,亦設種種方法,亦不可思議!

覺者之智慧,妙權中有真實法,即是妙法實智,真實智慧即實法。一位聞佛法者,捨婆羅門教法,欲隨佛修行,請示佛末來成佛者若干?佛答,有如恆河沙數般,再請示,過去成佛者若干?佛答,有如恆河沙數般,行者覺悟,即刻求佛出家修行。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佛智如海,舍利佛斷疑生信心。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佛說:述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及現在釋迦佛,都先權後實之說。過去每尊佛所說法時皆安住方便中,引導眾生,最後才開權顯實,說實道。

迨聞佛示開權顯實之說,及聞三世諸佛道同,安住方便中,亦皆演說是方便法,即是說實道,即皆為演暢清淨之法。一切法中皆含有其物理生理,雖是方便法卻皆有實理。

由此知所聞即是真實道故,心生大歡喜,安住在妙權方便法中,疑悔悉除,即得入於如來實智之中。真空中皆含其妙有實理,見真如皆必有大善根,大福德因緣,方得回歸真如清淨本性。合抱之樹出於毫芒,自種子及四大和合因緣成長,成樹經歲月成長,經製作成地板,天花板,法在生活中,舉一隅,以三隅反。

晨語錄音德來師父簡記 20150116

晨語錄音簡記:
秉慈運慧斷諸疑網。秉慈運慧施教誨,啟智用悲拔眾苦,譬喻言說種種法,心安善解寬包容。真正的慈悲,是眾生平等,以父母心看所有人,教聯會歌中,菩薩心願學生平安,以慈悲智慧分別智平等慧教育學子。一位跨國事業家,據悉近日其心悶悶不樂,只為其子年近三十,但其女友信仰不同,耽心若成婚後,將來無人可祭拜,再又耽心媳婦未生育,生育後見孫近二歲在步行言語有障礙,煩惱悲苦不已,最後憂鬱。

一老和尚將長短釘子混合後,令弟子分挑不同長度釘子,弟子挑到終於半夜分好,和尚說與我何干?做不做,與別人無關,建寺修行,修佛修法也與他人無關,佛與法並沒有壞,為何要修,全是己心,把握因緣,拔除苦難,啓智用悲拔眾生苦,佛以種種言辭譬喻,令眾生學習心包太虛,天地宇宙。

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應眾生根機不同,佛視三界如一大宅,.視眾生如一子。
佛慧運慈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今知佛昔日應機巧說,為實施權,權即實,故心安斷疑慮。方便法即以妙權顯實相,令眾生心安如海。

如今疑網斷除,方得其心安如海寬廣。舍利弗自述:在於疑網斷除後,心始安然,如靜海之澄湛無波。網開天地寬,心如靜海安定。疑惑者,不得滿足,如織網自縛,如上例之事業家。

疑惑交絡譬如網。法華經方便品曰: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今皆墮疑網。煩惱雖斷若疑惑未除,仍集來人我是非,唯為人群拔除苦難,平等視一切眾生,心門開啓,修真實法。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晨語錄音德来师父簡記 20150115

晨語錄音簡記:

心安清澄疑悔斷。初聞佛說大乘法,疑謂魔惱我道心,今知佛昔施權教,此時開權顯實法,心安清澄疑悔斷。舍利弗當時聞大乘法時惶恐疑為魔惱道心,經佛循循善誘開解,慈憫開啓真實成佛之道,今斷疑無悔,歡喜信受將來亦將成佛。

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百善為一福,百福為一相。相圓滿,福圓滿,理圓滿,滅一切煩惱,心明朗,法海圓滿,即永盡滅無餘。

舍利弗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本不敢奢望得能成佛,而今初聞佛所說,於是心中實猶有懷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自心不敢相信,幾疑為波旬之說,魔來相惱亂我心。期間心理複雜,原本守於小乘偏空,所以懷疑魔作佛?不敢自信當真得以成佛?今世間可見人間地獄,亦可見天人飛行自在,科學發達飛機甚至太空梭,亦有菩薩修福修慧,心安清澄除疑惑,破心魔王擾亂,福慧兼具修行。

佛在王舍城寒林中為弟子說法,諸行無常,迅速不停,無可恃怙,是敗壞法。應當速離,趣解脫道。諸行無常,勿自恃太高,年輕才華富有,情愛皆是牽絆,受魔擾亂,魔言晝夜恆在,命常回來。

魔王作念化作摩納即往嬈亂,佛知魔王嬈亂,即說:命隨日夜逝,壽者多患難。呵斥魔王不應作惱亂。提高警覺命隨日夜逝,壽者多患難。一切將敗壞,唯有速離,把握修行因緣。福就要付出,慧要法入心,保持清淨心。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晨語錄音德來師父簡記 20150114

晨語錄音簡記:

善聽聞法音。心最安穩住真如,授證正覺可成佛,自心肯定信受用,意念清澄如鏡明。常住真如之心即最安穩,無始來,眾生長養習氣,唯有佛法方得啓發佛心,發大願,向正覺之道,除習氣,回歸面向菩提正道,入人群且不受人群影響,境過心鏡明,心住安穩真如本性中,佛陀聲聲呼喚迷途者,回歸如來本性中。
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諸弟子自以為於空法得證為滿足,習氣執著實在是自我擾亂。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眾生根機參差不齊,佛用種種妙權施教,直到今於法華會上,做長久未來授記,為舍利弗授記,佛說真空妙有中行中道,有可以大受用的真如本性。

舍利弗聞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甚自慶喜。雖證小乘之果,初不自信終當作佛。小乘行者自著空法,以耳聞入心,而今聞佛親口法音,說過去所說是應機權教,而今顯實。自慶今得,疑悔悉已除。佛乃應眾生根機,眾生因執著重,故佛無法直指人心令明心見性,學佛修行應學如何聽聞,是要善聽,認真聽聞,不論惡聲、罵聲、吵聲、怪聲,若能如觀菩薩,化為清淨之音;將粗言惡語,解為善意,即是善聽法音,即能除疑念。佛陀教育境界為鏡,謹慎讚歎之音,如誠愿菩薩謙虛不以為自滿。修觀世音之行,感恩辱罵、批評之音,儘速修正,化惡為善解及包容,謹慎讚歎之語,心存感恩,心包太虛,大地萬物之音皆如說法般,即聽即解,即除疑惑。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佛法教示,如何於迷途中回歸真如之道,於形形色色中,善解善聽聞法音。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全球慈濟人的家 (資料來源:2006慈濟年鑒)

全球慈濟人的家 (資料來源:2006慈濟年鑒)

最近,精舍的整建工程已經動工了。噪音和灰塵難免,生活出入也多少有些不便,但是,爲了讓全球慈濟人有個穩固而永久的心靈的家, 還請大家暫時遷就一下。

其實,我這輩子都沒有想過我們自己要蓋房子。三十幾年前我們會蓋大殿,是因爲功德會成立時,我們還借住在普明寺。那時候我總覺得,人來了有地方拜佛就好。可是漸漸地,跟師父的人也有五、六位了,那個小地方實在住不下,而且普明寺有管理委員會,也不是我們能長久安住的地方。
當時剛好有一個因緣,師媽來為我助緣,土地就有了。拿著土地權狀去貸款,加上常住自力更生所得,就這樣拼拼湊湊二十幾萬元,蓋了一間大殿。

大殿蓋起來之後,幫我們蓋房子的蔡先生,他的太太也是慈濟委員,她就問我:「師父,你們大殿蓋好之後,人不是全部都搬過來住?」我說:「是啊!」她說:「這裡沒有廚房,你們到底要怎麽生活?」

我說:「我的錢就只有這些。」她說:「沒關係,你再多買幾包水泥,一些磚塊,我們把剩下的鋼筋湊一湊,就可以有一間廚房。」所以那一間廚房小小的,很小間。不過,我們也住得很安心,也開始可以打佛七。

師公造訪促成擴建因緣

我們在大殿裏面拜佛,在裏面辦公,裏面睡,也是很溫馨,很好用。從來沒有想過往後是不是要再加蓋?就只是認真做慈濟,認真修行、拜佛,就是這樣過。一直到了民國六十幾年,有一天,我們在大殿外面曬豆子,師公突然到訪。大家固然高興,但是,晚上要讓他住哪裏?當時我住的地方就是現在大殿地藏菩薩那個位置,就把那一間挪出來,讓師公住幾天。

兩、三年後,我有一次去臺北外雙溪探望師公,我就問師公:「師父,你什麽時候再來花蓮?」他就回答我說:「我去你們那裏,你們那裏又沒有地方住。」我就回答師公說:「師父,您如果肯來,我就會想辦法再蓋。」他就說:「那你就蓋啊,我就去啊!」
所以,我回來的時候就想,我們大家認真一點工作,大殿後面再加蓋。蓋好之後,有了中庭和寮房,我們就開始打佛七。每次打佛七,常住們就要大掃除,床都要拆了騰出空間,然後自己到別處去打地鋪。好幾年也就這樣過去了。

我們蓋好了,就請師公來。師公來了,就住久一點,也來了幾次。後來我們的人就愈來愈多了,他來,看到我們的地方很密封,他常常念他們說:「你們的師父住在那樣小而密封的地方。」這樣又過了好幾年。有一次,我又問說:「師父什麽時候要來花蓮?」他還是跟我說:「你住的那個地方,一點空氣都沒有,你最好是搬過來,搬到我住的那個地方。」我說:「師父要來啊!」他說:「你再有空間,我再去。」
我就想,應該要再加蓋了。所以,就是這樣一次再一次的,很克難,只覺得夠住就好。後來人愈來愈多,蓋這邊,蓋那邊,都沒有規劃。當然也是因爲經濟拮据,再者我也認爲,修行人隨遇而安,有得住就好了,所以就是這樣過來。

後來在逐次加蓋中,爲了省土地,都挨著蓋,所以我的寮房又被遮得不透光、不透氣。師公又跟他們說:「你們的師父又是住在那樣的地方,又是沒有空氣。」那樣也是維持了很久一段時間。
中庭以前是露天的,因爲要開會擠不下,才搭了屋頂。搭起了屋頂,打佛七就有場地,就這樣一直到現在。後來漸漸的,人來的時候真的很擁擠,才會把中庭再填高,蓋成了觀音殿。總而言之,我們很簡單,就是四四方方,長方形的蓋起來。

前幾年覺得,師公年級這麽大了,我們這裡有醫院,可能對老人的照顧比較方便。所以爲了接師公來花蓮住,我們的後面棟才會安裝電梯。我們精舍唯一比較豪華的設備,就是那部電梯,就是要讓師公上下樓方便。

龍王發威,颱風夜驚魂

最近,精舍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一直漏雨了。昨天早上,我在走道遇見一位志工在放桶子,又滴水了。其實,每一次遇到颱風,我們這裡面到處都可以看到桶子在接水。

最近我一直這麽想,真的還是要再蓋。本來我都沒有那個念頭,從來沒想過有朝一日,精舍會有多大的建設。直到去年的龍王和海棠颱風,實在很嚇人,屋子到處都在漏雨,晚上我就跟他們在那裏塞紙、堵門縫。這裡開始漏,那裏也開始漏,看了心很痛,我覺得真的很對不起發心跟著師父修行的這些弟子。

看到他們那邊想跑過來照顧這邊,也跑不過來。其實,這邊萬一被掀了,我們想跑過去也難啊!強風一颳起來,真的很難。尤其是三樓,有一年師公在這裡,颱風來的時候,鐵門也是被颱風吹歪了,要出來不能出來,要進去不能進去,沒地方跑。所以從去年開始,我生起了這個念頭,覺得我們的精舍應該要整建。

其實,助這個因緣的人是師公。每次颱風來,我上樓去看師公,師公就會跟我說:「聽説颱風來,到處都有漏水。你們這個精舍有這麽多人,應該要重建啊!」我就跟師公說:「師父,還可以啦,現在大家都住得還不錯。」他說:「不錯?你都不知道哪裏漏水,你都不知道哪一扇門被吹壞。」我說:「我不知道。」

後來,有一次我就跟他說:「師父,假如真的要蓋,後面的可以動。但是,大殿是慈濟人心靈的故鄉,我捨不得敲。」他就說:「怎麽捨不得?同樣啊!蓋大一點啊!」我說:「啥!連大殿也要敲啊?」他說:「對啊!把它敲掉啊!」

有時候我也很固執,我心裏實在捨不得敲掉大殿。因爲當年也沒有什麽建築設計師,這個大殿是我自己設計的,應該我後面的弟子要尊重師父,再怎麽也要保留這個大殿。

昨天他們又跟我說:「要不然把大殿往前推一點。現在有這種技術了,把它往前推一點沒有問題。」我也不太高興,因爲我覺得這叫做「飲水思源」,這個源頭,師父一開始選擇在這裡定下,而且它確實很堅固,就別去挪動它,這也是尊重啊!

但是,有的時候,早課後的晨語開示時間,我就看到有的人在大殿拜佛聼經,也有的人在觀音殿,會議室也有,簡報室也有。覺得這實在是不像道場,沒有道氣。哪有一個道場像這樣?再加上龍王和海棠颱風,真的是嚇到了。所以,終於下定決心要整建。

師徒之間的約定
也因爲我們裏面的出家眾,我真的很感恩他們,跟著師父不怕吃苦,永遠保持自力更生。我常常跟他們說,無論如何「靜思法脈」你們永遠要代替我承擔。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家,靜思的弟子們,一定要讓師兄、師姊們回來就是回到了家。絕對不是到一個道場,而是回家。所以,常住也需要有穩定的生活。我們的生活逐漸穩定,是從做蠟燭開始,然後有了豆元粉,再來就是「靜思文化」,逐漸的穩定下來。

真的很感恩郭建築師,他就像在蓋自己的家一樣的用心。還有我們的慈誠,這麽多年來,從蓋「三十三天」、慈誠樓,大家已經對建築愈來愈有經驗。尤其是九二一地震援建工程,讓他們學了很多,對建築從外行到内行。所以,慈誠聽到我們精舍要整建,他們就一直回來跟我說:「師父,這是我們的家,你一定要讓弟子自己來蓋,我們大家自己來承擔。」

我就跟他們談條件,說:「好啊,你們回來蓋,師父也安心。」因爲這裡是一個修行的地方,如果是慈誠回來,出出入入的都是自己人,我會比較安心。就不用擔心很多陌生人在這裡出入,很複雜。

但是師父的條件就是,有些人是從事營建爲生,我們請他們回來貢獻專業,就要按規矩發給工資。因爲你們回來蓋自己的家,已經給師父一份安心了。其他的師兄、師姊,大家利用時間回來,前前後後出個力,大家有參與感;自己的家在拆、在建,都有參與感。

再來,有一天我走到後院,剛好某一區的慈誠跟委員,他們載蓮藕回來。我問他們說:「你們怎麽有這麽多蓮藕載回來?」他說:「向人家包購的。咱們精舍在蓋房子,有這麽多人吃飯,所以載回來。」我心裏很感恩,但是我過意不去,就當面告訴他們說:「你們看總共花了多少錢?記得要報賬喔!」

我心裏明白,既然被我遇到一次,就表示未來應該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我走到後院,我就叮嚀工地的慈誠幹部,說:「你們聼不聼師父的話?你們護持師父,我很感恩,但是要記得,要疼惜我的慧命。不要爲了我們要蓋房子,去跟人家勸募,無論是勸募食物或別的東西。我不要喔!你們要疼惜我的慧命。」

我真心的告訴你們,希望你們不要做這件事情。你們如果真的愛師父,就要疼惜我的慧命。你們可以回來,學著節儉過日子,但是不能爲了減輕常住的負擔,就從外面募錢回來。

我們的菜園裏有菜,甚至菜頭、菜尾都可以用。例如,空心菜的長梗,摘下來灑點鹽巴搓一搓,這樣也很好吃。蘿蔔削下來的皮,洗乾淨,用鹽搓一搓,炒一炒也很好吃。這都是節儉。我們可以盡量節儉,你們也可以回來這裡學習節儉。

檢是養德,靜是修心。我們要怎麽回來這裡學靜?雖然工程在動,到處在敲,來來去去的人很多,但是我們回來這裡,就是要學會動中心靜。外面在動,但是我們的心要很靜。所以「靜以修心,檢以養德」。

記得,我剛成立克難慈濟功德會時,自己的生活很清苦,卻在募錢做救濟,於是就有傳言,說我平時說不受人供養,其實募錢救濟必定有油水可拿,否則天下哪有自己吃不飽還去救別人的事?所以,我要求你們,若是愛護師父,就要守護我的慧命。其實跟這件事情不無關係。我一定不要人家誤會我接受了什麽好處。我就是這樣一直做過來的,我現在也要很清,不可以有一點點濁。

你們如果真的想回來幫忙,一定要有這樣的心態,絕對不要讓師父聽到那種話,說:「我們出錢買東西回來。」你們也不要悄悄地說:「別讓師父知道。」你們不講師父知道,師父還是會知道。所以拜托你們要把這一點守好,才准許你們回來參與建設。這樣做得到嗎?(眾答:可以。)

精神中心,宗教形象

你們瞭解了,師父的能力就只有這樣而已。靜思精舍是慈濟人的家,所以寮房還是一樣,如果不是很大型的活動,人數不多的話,還是回來我們的精舍住。

「靜思法脈」就是「為佛教」。為佛教,一定要保持宗教形象,而出家修行者,就是最好的佛教形象。靜思精舍永遠都是慈濟的起源,慈濟的起源就是這一群出家人。所以,寺院、精舍,就是「為佛教」的形象中心,也是精神的中心。

「精神」是看不到的,但「形象」可以留下來。所以,我們現在要蓋的屋舍,必須是樸素而莊嚴,要襯托出建築物之美。這是精神的形象,是慈濟人的家。

宗教的精神就是要由出家人來作證。所以,精舍整建,就是要讓出家眾有個穩定的修行道場,也是爲了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無論在精神上或在形象上,這樣的道場一定要有。所以,我非蓋不可,這也是原因之一。

再來,我們這裡是慈濟宗門,全球慈濟人的家,應該要有足夠的空間。除了安住常住以外,醫療志工白天在醫院服務,晚上回來我們的家,這樣慈濟人的家才會永遠存在。國外的慈濟人回來,我們還有家,有一群修行者在,那就是我們心靈的家,佛教精神形象的家。

再來就是顔惠美他們這些常住志工。像他們那樣,一生已經是盡形壽、獻生命。還有我們現在宗教處的一群年輕人,抱持單身,終身奉獻給慈濟。雖然他們形象上沒有出家,但我把他們視同出家—用出家的心,但是用入世的形,投入人群。

慈濟宗門就是立體琉璃同心圓。所以我們這個家,將來要容納小圈圈、中圈圈、大圈圈。那個小圈圈,就是精神中心、宗教的形象的「靜思精舍」。

大圈圈就是全球的慈濟人,大家有自己的家庭,又有慈濟大家庭,在全球各地護持慈濟。

還有一個中圈圈。中圈圈就是現在精舍已經立了一個這樣的法;因爲我年紀也大了,所以要傳承下去。我需要的人是必須抱著出世的精神,他願意承擔入世的志業,他沒有小家庭的牽挂,他可以用心投入大家庭去付出。

他的將來,雖然身沒有出家,可是他是精舍的家人,永遠都以精舍為家。他是一位修行者,但是四大志業要推動在社會,無論是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或是國際救災等等,他以在家人的身份,到每一個地方都很方便,可以去推動四大志業。

所以,這樣的中圈圈,可以連接中心的小圈圈和外圍的大圈圈,他要去推動全球慈濟的精神與愛在人間。這就是「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把這股清流湧泉,源遠流長,綿延流傳下去。

當初我的師父給我的是「為佛教,為衆生」,而我要給你們的是「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就這樣一脈相傳。這個立體琉璃同心圓,就像漣漪一樣,由一滴擴散,小圈圈、中圈圈、大圈圈。這就是佛法人間化。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17.九結(一)愛結20120105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17.九結(一)愛結20120105

修行要一個靜。「靜」是境靜、或是人靜、或是心靜。當然我們初學者需要境靜,同時也需要人靜,才能調得心靜。心靜,我們才能好好思考情、理、法。人就是稱作「有情」,修行者就是要修一個「覺」。「覺」就是覺悟,就是要了解、深入人事的道理。我們若對人、對事、對道理能貫通,這稱作覺悟。我們若是人、事、理不通,就是迷了。迷者就是心亂了;覺者就是心靜。所以我們若能悟出人生,人事物的道理,如此就海闊天空,還有什麼來擾亂我們的心呢?擾亂我們的心,都是一個欲愛。眾生在人間,生活本來很簡單,也很單純,只是一念愛心,那種欲愛的心一起,自然我們的心境,就起波動。所以佛陀對我們循循善誘,應境說法,教育我們。所以在《四十二章經》中,有這段文字:

佛言 
人懷愛欲不見道者 譬如澄水致手攪之 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 《四十二章經》

意思就是說,我們人的心,只要起了一分自私愛欲,一生起來,他就無法見道了。道理就模糊了,只是因為那念心的欲愛生起。情會迷失了一切,欲會亂了一切。所以亂,情迷而亂,這樣如何能見道呢?所以佛陀就以一個譬喻,就像一盆很清澈的水,這盆清澈的水,我們如果都不去動它,你探近水影自然水中會現出人的形相;若是有人探手進去,把這盆水攪動了,如此我們走近水邊,想要照我們水中的影子,就無法照出我們,水裡人的影子就照不出來了。所以我們的心和水一樣,只要靜,周圍的境界就明朗現前,我們的心要靜。心若靜,才能一看佛的道理,他的教法才能聽得進去。聽進去對我們有幫助嗎?也要受。只有聽而沒有感受,這樣聽也沒有用,如何才有感受呢?你要身體力行。這叫做「感應道交」。我們若是,佛陀說法,我們能感動而接受,這樣才能與道會合。所以常常說一句話「感應道交」就是我說的話你聽得懂,不只是聽得懂你還能有所感受,還不只!你有感受之後還身體力行,才能真正深入體會,那才是悟。你做了之後的感受,這才是自己的。

心若靜 
明朗的境界就會現前 佛陀的教法 也才能聽得入心
聞法後 
能有所感受 身體力行、深入體會 才是真悟

就像對你們說要有營養,身體才會健康。營養、健康,你要吸收、要吃,吃飯有營養,吃什麼東西有營養,知道了,知道了,知道以後卻不去吃,營養不會進入你的身體,同樣的意思。說話給你聽,「我知道了」「有沒有感受?」「有啦!」「你有沒有去做?」「還沒!」這種還沒去做,真正的感受無法「感應道交」還沒有體會到。你如果沒有去體會,就無法覺悟。所以這都是在我們的一個心境,這個心境最會使它迷亂的,就是情與愛。那種欲愛一起,就迷亂了。可怕。人生為什麼苦,苦在動心念的源頭。所以很可怕,我們應該要常常提高警覺。修行,我們要斷欲去愛。欲心不能起,愛的結不能結,所以愛若有結,就解不開了。所以後面又說:

人以愛欲交錯 心中濁興 故不見道 《四十二章經》

佛陀又加強語氣,這樣對我們說,人就是因為愛欲交互,所以就錯雜了。所以心中的濁,髒污就開始不斷產生,所以「心中濁興」一直生起,所以因為這樣而不見道。就像水濁了、水動了,我們的心境一動,無法靜下來思考,對錯是非就不分了。所以佛陀如此叮嚀我們:

汝等沙門 當捨愛欲 愛欲垢盡 道可見矣 《四十二章經》

所以對我們說,我們要捨愛欲。愛欲若盡就很乾淨,這樣要見道就不困難了,所以到就能看到。所以我們現在要說的是「九結」。昨天我們已經開始,結,我們已經說了。但是現在要從第一結,再和大家分享,前面已經知道愛欲會使我們心的濁氣興起。心濁,若是染污時我們就無法安靜。所以這裡佛陀這麼說,什麼叫做「愛結」?就說:

諸眾生為貪愛故 廣行不善 由此遂招未來生死之苦 流轉三界 不能出離 是名愛結

剛才那些話我們若聽得進去,其實這些文字就應該清楚了。眾生,也就是芸芸眾生,不光是人,在六道中的眾生都包含在裡面,都是為了貪愛。若是沒有貪愛,哪有六道呢?六道不斷輪迴,六道中的眾生都是在迷茫中。說天道,天道也是在享受享樂,天,只是他在人間造了很多福,但是他沒有開啟智慧,他還是不明白道理,常常看到一群福中人但是這些福中人,他的心還是一直在追逐欲愛享受,甚至生活已經很不錯了,還要常常問「我這個事業能再做下去嗎?我要如何才能有利益?怎樣再賺更多錢?」所以我會常常對大家說「有一都缺九」有了大一他就缺大九。那種心,只要看你的欲有多大,得到這個欲所求的,你又會再貪,貪得比這個欲的大,還要貪九倍大,那是苦不堪。所以愈是有錢的人,福越大,他的煩惱就愈多,雖然我們看他的生活很享受,好比天堂的享受,其實這些我們不必羨慕。他享受多大,他的煩惱就有多大。所以說來,天堂也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我們要追求的目標是超越天堂,那就是心無煩惱,是覺悟清淨的,這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境界。那就是佛了,佛菩薩是最富有的人生。因為他沒有欠缺、因為他很滿足、他很知足、他很懂得感恩,感恩眾生。你看佛陀常常教我們要感恩、要報恩,在四重恩中包含了一切。

缺少的人 為[求]起煩惱 滿足的人 知足懂感恩

什麼叫做感恩?我師父給的六個字兩句話,我做了一輩子,這就是要「報師恩」。師父給我這兩句話,我既然發心立志,師父對我說的話,我一定要身體力行去行願,要去行,這是報師恩。我能了解這麼多事,我要報佛恩、我還要報三寶恩、我還要報眾生恩,很多的恩情,所以我每天都很感恩。為什麼感恩?沒有小愛小欲。因為要報恩,所以我開闊心胸要有大愛。報恩就是愛,我們若能超越自私的小愛,你才能付出大愛,去回報佛恩、師恩、父母恩、眾生恩。所以行善也是在報恩。
假使我們有了貪愛,那就是「廣行不善」,相反了。能知足、能感恩的人,他才能擴大愛,才能行大善。要不然反回來,那種對自己的貪欲會變成廣行不善,因為他的內心不平靜、因為他的內心充滿怨恨嫉妒,所以無法行善。甚至不只無法行善,還廣行不善,因此遂招來未來生死之苦。未來的生死,不只是這一生結束再到來生,這樣而已,常常對大家說三世,三世不只是前生、現在和未來世,不只是這樣而已,有過去無數劫無數劫的長時間,一直到現在這個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如果還看不開,不肯接受,我們又起心動念去造作,再到未來的未來長遠,也可以說前世、今生、來生,其實不只;去年今年還不只;昨天今天還是不只;從現在到等一下,這都是過去現在未來。心有時生生滅滅,生起了一念好念,滅了一分惡念;或是生起一分惡念,滅掉一分善念,這都是下一刻的心念,所以這都很苦。
所以因為這樣流轉三界,三界也在世間,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就是我們現在看到所有的物質,「我這個要、那個要?」或是「我要這個是要給大家。」這就是不一樣的心境。或是這就叫做欲。有色有欲,起心愛欲。或是色界,「我知道有這麼多的東西,這麼多的東西,我到底是要什麼?」這就是這個境界沒有現前,但是我的心知道有這些事,我會計較。還有一個無色界,無色界是無中生有、或是有這樣的思想這樣的觀念。大家都說我有這一生的藍圖、這一生的規劃等等,這也是心靈的三界。有欲的心、有色物質的量、有我們思想中未來的構思構想,很多。所以我們的心都在這裡無法超脫,這叫做「愛結」。無論時間多長或是多短,愛就糾結在我們的心裡,我們的身心受愛結的煩惱所縛,苦啊,苦不堪言,只是在一個愛欲而已。
所以修行,希望人人要透徹道理。心若時常平靜,沒有什麼好計較、沒有什麼可貪欲。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晨語錄音德來師父簡記 20150113

晨語錄音簡記:

契理向大。得聞佛大乘法,自欣慶皈正真,除昔偏空小法,而今契理向大。得聞大乘法,乃為契佛真理,凡夫六道來回中染著,習重垢污,尤其印度種性制度下,年輕王子見到世間生老病死苦難言,念頭一轉發心向真理追求,五年參訪,六年苦修,於天地宇宙間探討,終於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宇宙覺海明徹一如,覺悟成佛。

舍利弗依止佛後,明白過去偏空小乘法斷生死理,今聞法華真理,思考修行方向,回小向大自欣慶皈正真,聞法修行乃修身養性,端正行為,排除過去偏空偏小方向,今願發心入人群鍛煉,堅定道心,不再拖泥帶水,把握時間於人群中。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過去舍利弗在波羅門教團,領一群梵志師,佛知其心,引導其偏空求涅槃之心而向菩薩正道。

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過去自以為已經自覺得滅度,其實只知真空,而尚未得妙有之理,舍利弗,自謂已除邪見,偏著空法滅度,不過了脫於三界生死之苦,仍非永盡無餘。欲界乃欲心,舍利弗已不受色界欲界形形色色及名相所影響,僅乃偏空之滅度法。

昔時曾因心自以為,已得至於滅度,只因過去不解方便,是佛隨宜說法,皆是善巧方便,隨眾生機而說,遇便信受,自謂取證,自障不求大。佛隨眾生之需求而設種種教法,若要真正得安穩樂處大涅槃,必於人群中,救度眾生,實亦已自度,撥開自我障礙,向前精進。

至今方知,欲證大乘,究竟涅槃,離生死苦,而得究竟安穩,方謂得大涅槃之樂。學佛勿自我障礙,還要兼利他人。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三界如火宅】 20150112

【三界如火宅】
「三界如火宅」,無形的煩惱會導致精神疾病,現代精神病患愈多,大多是因為心靈有欲求,若求不得即累積無形的煩惱。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是人人的欲心所成;欲界凡夫一念無明生三細,變成很複雜的煩惱,所以欲念無涯,稱為欲界。

色界,就是人心對於有相的物質,不斷地追求、講究,例如交通從原始的徒步發展出電車、巴士、火車,愈來愈進步;有了私人轎車還要比名貴,有了房屋還要比豪華……種種有色的物品對人造成誘惑,欲望與物質相互連結,在色界也是非常污濁。

有形有相的物質引發欲念,追究其源頭,是從看不到的意識、思想衍生,無形相的意識就是無色界。假如能跳脫色、跳脫欲,無色界自然回歸清淨無染、與佛同等的本性。

談論、解釋「三界」,應指出如何淨化意識、對於物質重於實用而不應貪著,將內心欲念縮小到零點,大愛擴大到虛空,此即是宇宙大覺者的心境。

欲及色污染心靈,也污染大地;溫室效應惡化,也是從人的欲及色所產生的污濁意識,連太空都受污染。假如我們能夠轉識成智,不只是獲得知識,要提升智慧,有智慧才能控制欲念;缺乏智慧,則欲念無涯,造成人間色相愈來愈繁雜,使整個宇宙受污染,道理是一貫相連的。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9年春之卷

轉載心煦師姐的分享

晨語開示德來師父簡記 20150112

晨語開示簡記:

凡人不知本性,有大般若,
雖證聲聞小果,猶存無明,
求法不求智慧,無有志願,
非佛有吝於我,自不樂大。

凡夫不知真如本性,本具大般若智慧,有認真修行,卻僅證小果修行,僅達斷四諦十二因緣法,證聲聞緣覺小果,猶存無明,不知三界之外尚有塵沙惑業,大乘行者必入人群中,鍛鍊不忍眾生苦,造福付出,如蓮生污泥中。

小乘行者求法不求智慧,智慧藏於真如本性中,其具大智慧,猶如譬喻長者子內含大富財寶般,貼心令熟悉一切寶藏,內部點收,出入自在,向大眾說明,貧窮子確實是親子,只是迷失流浪在外,背覺合塵,譬喻見佛發心,雖受佛教育,如智慧第一舍利弗,已受佛授記,未來將成佛,當時諸位大弟子慧命須菩提,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目犍連等起立懺悔,佛乃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生生世世於無量佛所上求下化造福修慧,如長者視諸眾生為一子,一十(天堂),二十(人間),五十(五道)餘年,佛不捨眾生,尋子,為一大事因緣,開示(在佛)悟入(眾生),體會法,去煩惱,自利利他,增長福慧。

諸尊者以為佛說大乘法,非為己說,實乃自不樂大,難體佛意。

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諸尊者自以為認真已斷煩惱,得有餘涅槃為滿足,就是得道不虛,已達證果,就是報佛恩了!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而於是法、永無願樂。
現場諸尊者雖為說大乘菩薩法,用心求佛道,卻不夠發心入人群,向佛告白,迦葉尊者今再復說,代表諸弟子表白,自阿含方等般若法中,直至法華菩薩道,之前尚未能真正體空妙法義,今已為舍利弗授記,故眾尊者生信心,用心發心。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雖為:已得言:在己則果已得,在佛則恩已報,般若會中,蒙佛加被。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說六度大因以求佛道,而我等於是大乘之法,皆視為餘,永無願樂矣!種子雖小,因緣和合之後,長大亦成合抱之樹。認為度眾屬於餘事,殊不知大乘菩薩法必須堅持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不斷在人群中鍛鍊至無生法忍。

說菩薩法,以求佛道令大乘根機人,用以修持學大願行者。求成佛道而於大乘般大法,永無一念好樂之心,永無,為諸菩薩說大乘經,昔日小乘於大法,仰之彌高望極矣!其認為人生無常,應速斷煩惱,求解脫為滿足,不願習大乘法,更不願入人群。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靜思妙蓮華》63.覺有情者20110120 《無量壽經的來源》

《靜思妙蓮華》63.覺有情者20110120

學佛,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行大志業。我們若有發這樣的心,立這樣的願,追求佛法,才不會偏差,所以我們要大根具大智、信大法、解大理、修大行、立大因、成大果,可以這樣,才能稱為覺有情者。

有大根 具大智 信大法 解大理 修大行 立大因 成大果 故云 覺有情者

每天我們不就是希望,我們可以成為人間的覺有情者嗎?人生苦難偏多,菩薩就是為苦難眾生,倒駕慈航在人間中。當然來了人間,開始就是宣揚佛法、接引眾生。眾生初聞佛法起歡喜心,這叫做新發意,開始在學、開始要學,就要有那個因緣、根機,遇到大法,我們接受了。這種根機,也就是過去生,雖然還沒有成等正覺,還沒有辦法堪得了倒駕慈航,不過他過去也有結了這樣的緣,這都是過去有因緣的大根者。過去就已經知道了,只是還沒有到達最成熟的境界,這一回又有緣,所以有大根機又具大智,還是有具足智慧。所以接受了佛法,他就會相信。信為道源功德母,尤其是正信,所以這種的正信大法,就能了解大道理,大道理那就是大乘法。他不只是信,還能了解,所以他能夠專心受持、大行,這種大行就是菩薩行。上,不斷求、上求;下,要化、化度眾生,所以有上求下化,一方面一直學,追求佛法的正理;一方面很殷勤,為大地苦難眾生,還是不斷施教。我們接受到什麼樣的教法,是正確的、是好的教法,趕快把這個教法再傳達給別人,這叫做「修大行。」

尤其是「立大因」,我們過去既然有這個因,這一生成熟遇到這樣的法,要好好把握機會,不要讓它空過。立自己過去的大緣,又為未來眾生的因,我們再造福因、結善緣,這都叫做「立大因」。有這個因,我們和大家結這個緣,所以「成大果」。將來…我們過去生,尚未成等正覺,這一生也已經愈來愈成熟了,來生會更成熟。所以只要我們,守護這一念心而不亂,過去、現在、未來不斷地成因,不斷地成果,因緣、果報不斷累積,這就是大因、大果,這樣才是覺有情,那也就是菩薩,覺悟世間苦難眾生的有情人,是甘願來的,也甘願入人群中,能夠上求下化,這就是覺有情者。

因為法華會上,都是發大心、立大願。除了在佛陀的僧團,佛陀覺得因緣成熟,也想要將僧團轉一個方向,希望僧團的人人,能夠發大心、立大願,所以要教菩薩法。在法華會上,將要開始教菩薩法的時候,八萬人的菩薩也是從十方這樣來。總是四面八方,發大心、立大願都來了,這些覺有情人都到達了。還有天、龍八部、諸天護法也都齊全了,也同樣降臨在這個道場,來成就這個道場。所以現在就是說人,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法華經序品第一》韋提希子阿闍世王 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子」就是阿闍世王,他也和他的眷屬有若干人,或者是百千眷屬,應該也是不少人。一位國王既然出來了,當然隨扈也很多,尤其是這個國家大臣,信仰佛法的也不少,但是以阿闍世王代表。阿闍世王前面還有「韋提希」,這個韋提希就是《無量壽經》因緣,所發起者,就是阿闍世王的母親,也是頻婆娑羅王的夫人。

韋提希 即《無量壽經》因緣 所發起者 乃阿闍世王之母

其實佛在說法的這個期間,已經是阿闍世王的時代。提起了韋提希,她是如何發起《無量壽經》的開頭?所以將她標名在這裡。這當然就是有這樣的因緣,因為阿闍世王尚未出生之前,同樣照例頻婆娑羅王請一位很有名的相命師,來為韋提希看她懷孕的這個孩子,將來是為這個國家成就什麼樣的大業。但是那個相命師就說「韋提希夫人懷孕的這個孩子,將來出生之後,會對國王不利。」就是這樣的一句話,所以這個國王,頻婆娑羅王,他就常常心裡很憂鬱。他很愛他的夫人,當然也很期待懷孕的這個孩子,將來是能夠繼承他的王位。所以他就是,每天懷著很不歡喜的心。總是孩子出生了,他想起那位相命先生的話,所以他一時無明生起,這孩子抱來就把他丟下去,結果這個孩子被丟下去的時候,宮女趕快去把他抱起來。就這樣,國王在這中間,這個舉動,他自己也嚇到了!因為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不應該有這個動作。所以看到孩子被宮女救起來,幸好沒有損傷,只是手指頭受傷,所以他開始很疼這個孩子,好像心裡有一個內疚,所以一直都是很疼這個孩子。直到長大,從這樣開始,阿闍世就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父母很慈祥,就是很虔誠的佛教徒,這個國家風雨調順,所以他是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成長的一個孩子。

但是長大了,佛陀的僧團有一位提婆達多,其實提婆達多也是佛陀的堂弟,他很聰明,他聽法能夠了解。但是,了解是了解,無法徹底入心所以,心所懷的就是一些很不守規則,要如何破壞佛陀的僧團?要如何殺傷佛陀?這在佛教的故事中,有很多這個典故。像這樣的人,他很阿闍世很好,他就是盡量諂媚阿闍世,常常在阿闍世的身邊,顯他的神通。所以阿闍世受提婆達多的影響,開始心裡產生反逆的心態。所以兩個人相約「你反佛,做新的佛;我來反我的國王,我篡位,我能當新王。」所以兩個人這樣合謀。有一回頻婆娑羅王出城了,(趁)這個機會,阿闍世將宮中開始完全封鎖。國王進來了,就這樣用他的兵將,將國王捉起來,將他監禁到牢獄去,不送東西給他吃。但是韋提希很擔心,所以她每一天只好就去炒糖,拌著蜜,有營養、有甜的東西,抹在這件衣服上穿在裡面,進去探獄,國王就是靠這個蜜和糖,這樣來維持他的生命。在這期間,韋提希夫人她覺得人生為何如此矛盾,最親、最愛的孩子說變就變,這樣,做這種忤逆的罪,無法輔導他。她對這個人間她很厭世,但是為了國王、為了這個國家,所以,她只好要忍耐。不過,她心靈的依靠就是佛,所以她向佛求法,佛陀就為她講解《無量壽經》,成就希提希〈證〉無生法忍,讓她能了解「你要忍耐,人世間就是如此,五濁惡世,娑婆世界是堪忍,所以你一定要超越這個堪忍,為無生法忍。」所以她很用心,在這個淨土法門,那就是《無量壽經》。所以她厭惡這個閻浮提,嚮往著那個淨土的地方,所以她受持《無量壽經》,得到無生法忍。雖然是一面修學佛法,虔誠念佛、修淨土,但是每天還是照常,同樣以糖、蜜去供應給她的國王。但是這件事情,被阿闍世知道了,他就叫人去將牢獄的門,將它封起來,這樣韋提希再也無法進去了。
在這期間,國王他也是信佛,他覺得萬念俱灰,要怎麼辦呢?他還是用很虔誠的心,向著靈鷲山祈求佛能夠救他。所以佛陀知道了,派遣目犍連去為他說法。當然目犍連也無法進去,透過牢獄上面的光線,目犍連運用神通,將聲音傳進牢獄。就在這個時候,阿闍世王和他的母親韋提希,共同要吃飯的時候,阿闍世的兒子很調皮,在玩一隻狗,一直就要跟那一隻狗玩。如果要他吃飯,他就說他要狗和他坐在一起,阿闍世愛子心切「好啦!好啦!狗來,兒子也來。」那隻狗坐在他兒子的身邊,阿闍世很慨嘆,就跟他的母親說「我堂堂是一位國王,我竟然為了愛我的兒子,所以我跟狗同桌吃飯。」韋提希在這個時候很憂悽,就跟她的兒子說「你知道嗎?你小時候,你的腳趾受傷,有化膿,膿很多,你脹、痛、腫,你哭了,你的父親為了減輕你的腳趾頭裡面化膿,腫起來,為了要讓你舒服一點,他用嘴為你吸出腳趾頭的膿和血。」當時阿闍世聽到,他非常的震撼,也非常的懺悔。趕快叫人去打開牢獄的門,要請他的父親出來。剛好在這個時候,目犍連向頻婆娑羅王說「四天王天,天人吃的東西勝過了我們人間。」他一時生起貪著的心,好像在吃那個東西,想入非非。忽然間聽到外面的聲音,阿闍世要來開門請他出去,他忽然間受到驚嚇「我的兒子來開門,一定是要來殺我。」那是一時的動念,也是因餓了很多天了,沒有體力了,又心執著在吃四天王天的東西,所以在這個當下受到驚嚇,就這樣往生了。從這個時候,阿闍世開始很悔悟、很懺悔,當時阿闍世自己也生病了。

阿闍世的弟弟就跟阿闍世王說「你每天這樣也不是辦法,佛在靈鷲山說法,你是不是趕快去求佛,請佛為你開示。」那時候他去了,文殊菩薩接引阿闍世,將阿闍世帶到佛前去,就這樣懺悔過去的錯誤,開始皈投佛法。但是他就是生病了,病,也是一日一日地沈重,不過他發願護持佛法。所以佛陀要講《法華經》,那個時候的阿闍世,也是抱病到佛陀的面前,在這個法會中。後來鳩摩羅什譯經時,故意把韋提希列入。其實不是韋提希夫人在這裡面,是韋提希的兒子阿闍世在道場中。所以為了要讓人們知道,韋提希就是開啟佛陀有這個因緣,讓佛陀講解《無量壽經》的一個人,也是國王的母親,所以將她的名字列出。所以這個地方才說「韋提希子阿闍世。」

各位,學佛,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大願要如何立呢?我們過去生中、現在生中,我們應該要好好發大心、修大乘行。我們要入人群,好好顧好我們的大因,將來才能成大果,才不會內心一時動念,造成了不可解的怨。所以阿闍世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未生怨」,尚未出生之前父親就很怨了。但是出生之後,一個舉動有造了這種的緣。總而言之,學佛時時要顧好這念心,所以多用心。

【靜思語:改掉說話大聲,言辭粗鄙的習慣,常面帶笑容,輕聲細語,他人自然樂意傾聽你說的話。】


釋迦族人物列表 20150111



2014年歲末祝福 「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 【智慧•通諸法】

「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 
(2014年歲末祝福 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智慧•通諸法】
本性與佛同等,智慧人群中磨練。
心無雜念,凡事樂觀,踏實做事,就會有智慧。

「智慧」區,一顆菩提樹,樹下以白細沙布置成恆河,據經典記載,佛陀與弟子阿難曾走在恆河邊,佛陀以「恆河沙」譬喻佛法浩瀚,然所說之法卻如「指尖沙」般微少。

佛陀在菩提樹下靜思悟道,菩提樹象徵著智慧,上人說要將煩惱轉菩提。

人我是非等煩擾,就像汙泥一般,給清蓮養分,我們要感恩人事磨練的考驗,若人人能將煩惱轉菩薩,就能化為朵朵的清蓮,淨化人間。

佛陀在印度成佛,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而慈濟宗門的法源地,就是在靜思精舍。偉大的佛陀誕生在印度,可惜目前印度並沒有很多的佛教徒,印度佛教的衰滅,在佛陀涅槃後的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個部派之多,他們往往僅是為了一個很小的問題的爭執,動輒就結成一團,分成一派。這令人心生警惕,慈濟宗門要千秋百世,靜思弟子的心一定要合和互協,人人傳正法,靜思法脈才能源遠流傳。

「靜思法脈」就是「為佛教」。靜思精舍就是「為佛教」的形象中心,也是慈濟精神的中心。就像無量心燈,燈蓋中心的意如意,刻有「靜思」的Logo,無量心燈刻有靜思精舍,象徵慈濟宗門的法源,就是在靜思精舍。在慧福廳的中心,佈置靜思精舍,為會眾說明源起,慈濟宗門的法源地就在靜思精舍。

在靜思精舍前,有一條繪有白色清蓮的長布,在長布上放置二雙嬰兒鞋。代表著敬愛的上人每天在靜思精舍,為大眾升座開示,法音宣流,智慧法水,流向人間,淨化人心,願社會能祥和,天下能無災無難。

並藉由嬰兒鞋,與會眾分享,慈濟初期,上人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裡,開始慈善濟貧的工作。

白色恆河沙,從智慧樹流向靜思精舍,串連起整個福慧廳的六度萬行,我們隨著智慧的恆河,從開啟眾人的智慧,行入六度萬行,智慧河流向人間,佛法遍人間。

(智慧區結合靜思法脈書藉:年年三好三願、無量義經偈頌、佛遺教經)
年年三好三願:告訴會眾,只要我們願意一日行善,就是一日的菩薩、日日行善,就是日日的菩薩。只要能夠每日行「三好三願」就能成人間菩薩。

無量義經偈頌:上人告訴我們「一燈能滅千年暗、一智能除萬世愚、讚佛德行難思議,是為眾生大導師。」點亮人人的心燈,燈燈相續,光明人間。

佛遺教經:佛陀行將入滅時,仍心繫蒼生,以前慈父悲母之心,再度殷殷叮嚀,讓芸芸眾生於修學上有所依止。佛陀在中夜入滅,中夜象徵中道;入夜後不久黎明來臨,表示凡夫在迷茫時若能接觸佛法,就能反黑為白,去除迷茫迎向光明。

2014年歲末祝福「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精進•修慧命】

「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 
(2014年歲末祝福 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精進•修慧命】
晨鐘起,熏法香。
不能只是明白道理,卻不去做;
真正身體力行,這就是精進。

精舍每天早晨三點半起板,無論冬天、夏天,日日堅持這樣的生活。早課虔誠念誦之後,靜坐調心,上人對大眾晨語開示,也是要堅持,不讓道業鬆懈。儘管再怎麼累、怎麼辛苦,還是要堅持、忍耐。要生活得忍而無忍,精進道業不間斷,這全在於一念心。所以忍力的後面一定要精進,不能故步自封,要把握時間分秒不空過,這就是精進。

「歷劫挫身不倦惰」,是指無論經歷多久的時間,身心遭受多麼嚴峻的考驗,還是始終如一願意付出,這就是「精進」。就如在靜思道場中修行,常說要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做好事須把握當下,發心立願要恆持剎那,永遠都要將心念對準方向,精而不雜、進而不退,絲毫不偏差地步步向前精進。

所以精進區佈置水香爐和薰法香筆記本:
水香爐象徵:
水煙裊裊如祥雲
香氣洋溢遍十方
至誠一念禮諸佛

淨身 淨心 淨天地
淨斯水香爐的研發源自證嚴上人敬天愛地的理念,希望能開發出一項清淨無染的產品來取代傳統「香」的功能,讓大家無須燃香就能達到虔誠供佛的心意,並能避免因燃香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兼具淨化空氣的功能。

此水香爐之造型以靜思人文的LOGO形狀為外觀設計主軸。上面的三個圓象徵「佛、法、僧」三寶;底下二條彎線象徵佛陀慈眼視眾生的慈悲與智慧。整個水香爐如一艘般若法船,但願眾生透過日日精進,薰習佛法,得令心境時時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

而「薰法香筆記本」
• 左翻、右翻皆可開始筆記
• 封面:牛皮紙古樸溫暖質感,
以臺灣花蓮靜思精舍大殿內之鐘與鼓為象徵:
日日鐘鼓震聵、破迷入覺 
日日聞法得法香、行道有道香、共修成德香 
• 內頁:
上方空白處,可將今日上人講述經文抄寫於此區塊,
清楚又整潔。 
• 右下方水香爐的水煙裊裊如祥雲,紀錄的句句法語宛若入祥雲之中,法香充滿字句之間。
在《佛遺教經》裡面寫著「精進」: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精是不雜,進是不退,精進即是專心致力、精進不退,可以累積道業,成就功德。

對修行人而言,內能自謙就是「功」,須知一個人失敗的原因,往往在於貢高我慢、誇大自滿,修行者必須時時做到縮小自己、禮讓他人。佛教最高的境界即是「無我」,因為能看淡自己、放大心量,包容尊重別人。

外能禮讓即是「德」,一個人若能把內心修養得很好,表現於外在的言談、行動當然就會很得體。「功」是內在,「德」是外在,功德即是「內修外行」,要想得到功德,必須靠時間的累積,精進不懈怠,凡事能精進,則天下無難事。

「當勤精進」,我們要了解佛法,必須專心接受佛陀的教育,深入了解之後,自然能夠了悟世間一切的道理,智慧也因而開啓。

在精進區,志工菩薩們用心佈置,放了一個陶甕,並設計小水管,所以會從陶甕裡面,滴下一滴一滴的水流,正好滴到石磨的洞口中,再流到鐵盆裡。它象徵著「精進聞法,滴水穿石,化為清流,淨人心。旁邊的木頭,就像是飛天菩薩,因為晨鐘起,薰法香,聞法精進後,帶著朵朵的祥雲,到人間佈善種子,愛灑人間,就像是右下方的小沙彌,精進聞法,也能讓枯木感到法喜長出綠葉和鮮花,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無難。」

而「石磨」也象徵著「石磨心」(台語)。在《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6年春之卷裡,上人曾對教育志業開示:「大家雖是有志一同來慈濟,但習氣各不相同,若都不願與人和合,為人師者的心就會如石磨心,很辛苦!希望大家能夠稍微相互調和,不要將這個『磨』字丟給師父來承受。故期待心存彼此是『師兄弟』的心情,互助互愛、相輔相成,如此才能整合醫療與教育為一體。院校一體化,這就是我對你們的期待,也就是你們對師父做到和的供養。」

在《佛遺教經》裡面也寫著「細水長流勤精進」:
「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如果能天天精進,就像是細水長流一樣,即使再硬的石頭,也能被穿透。

細水長流表示要有恆常心、耐心。修行並不是修一世即可了脫,應知佛陀來人間,並不只是今生此世而已,他曾經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生生世世與眾生結緣,所以大家一聽到佛陀的聲音就起歡喜心,看到佛陀的形態也會生起恭敬心,這就是緣!也是「細水長流能穿石」的最佳譬喻。

「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有些人剛開始修行就希望馬上得到收穫,一旦發現沒有進展,往往就鬆懈下去,好比鑽木取火,鑽到木頭快出火時卻停下來休息,結果是功虧一簣。修行必須持之以恆,像鑽木取火,必須一口氣把木頭鑽熱,直到冒出火來為止,千萬不要一曝十寒,付出一絲努力,就冀望馬上有所收穫。

「雖卻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想要得火,卻不用心去鑽木,是很難得到火的。總之,佛陀教導我們要得到功德,必須有恆常心,切忌急功取利,半途懈退。

像慈濟醫院的成立,是因為有大家的愛心、熱情的護持,這是大家的功德,上人無時無刻不在感恩,並且期待能以慈濟精神淨化人心。要淨化人間,必從自身做起,進而影響到家庭,家庭能淨化,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期盼人人同心一志,共同抱持淨化人間的宏願,以恆常心精進不懈。

佛陀是超越世間的智慧者,他已了知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道理,所以他的教法能使我們生活平安,順利解脫而擁有一個圓滿的人生。
什麼是圓滿的人生?就是「對上有禮、對下有愛」,彼此能無怨無恨、互相敬愛,這就是圓滿的人生。只要能看清道理,一切就能圓滿。
要如何才能看清道理?唯有多聽善知識開示,多聞佛法,聽了之後好好思惟,拳拳服膺善法並身體力行,自然就能了悟道理,內心就不會有煩惱,心無煩惱則智慧就啟發了。

聽聞善法時還要「不忘念」,也就是聽法之後還要思惟,看清了,想通了就不去計較,如此一切善法就能牢記於心,所有的煩惱自然煙消雲散,而每天也能生活得很快樂。人一旦生活快樂,臉上就會現出歡喜的面相,讓人覺得你很可愛;對於你所說的話,也會覺得很受用,這就是功德

2014年歲末祝福 「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 【禪定•持道心】

「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 
(2014年歲末祝福 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禪定•持道心】
心定,即禪定。
生活不離禪,待人接物不離禪,
時時守住這念心,心定即禪定。

禪定不是定定地坐在那裡,禪定是正念、正定。不管挑柴、運水,或吃飯、喝水無一不是禪,禪的功夫就是要內心達到不亂的境界。日常的行住坐臥,包括吃飯、喝茶,每個動作都專注在當下,就不會生起煩惱,而能得到禪定的喜悅。

慈師父四十多年來,時時守住這念心。而「這念心」就是希望守護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的一念心。也就是無量義經寫的「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無量心燈﹞以淬練工法將靜思精舍大殿的影象浮雕於¬作品之上,燈光從內透出,猶如一盞清淨明朗的心燈,藉由佛法的接引,洗滌蒙塵。浮雕無量義經經文,烙刻靜寂清澄法句。開啟慈悲喜捨無量心,點燃無量光明自性燈

「靜寂清澄 志玄虛漠 守之不動 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 悉現在前 得大智慧 通達諸法 」 正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之核心精神。

源自〈無量義經〉的經文與靜思精舍¬大殿同處於宇宙虛空之間,
法遍乾坤無處不在。
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行六度萬行,將『法脈宗門利濟人間。此四心六度是學菩薩法的正行道;六度擴散出去就是萬行,所有藏經所說的教法都包含於無量心燈』中。

燈蓋上刻有「法譬如水」提醒人人時時以法水滌除心垢,回歸清淨本性。

每一位靜思弟子就是一顆無量心燈,只要我們願意說一句好話,與人分享一句法,那無量心燈就會發光且轉動,但如果我們不說法,那這顆無量心燈就會黯淡,這世間就沒有光明。只要我們願意與人分享法,整個道場的大無量心燈就能夠轉動,人間就有光明。

「無量心燈」的表面,有許多的小洞,它所代表的是宇宙裡的「星」,整個「無量心燈」,所象徵的,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境界,內含「六度萬行」在其中。所以靜思道場,也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上人曾開示:「離開家庭,雖然非常坎坷,我自己一直覺得,修行要用生命來修,生命是無限無數,因為我所感覺到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一句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要追求的不就是這樣嗎?對啊,我要追求的就是心包太虛,量,就是周遍沙界,有國土的地方就要普及得到。所以,我覺得有心立志應該不難,後來,有一天,我在清覺寺裡看到一句話「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那是佛說的,也是在牆壁上,有時候我們到寺院常會看到牆壁上、柱子上,看一看不錯啦!但是,要拿來用就是妙法,不拿來用,還是一個標語而已。所以,我看到這句話「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只要我有心要做,難道達不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只要我用虔誠的心,入佛陀之門,因為這樣,我決定不走獨善其身的路,我決定要走兼利天下。同樣一輩子,生命本來就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我要利用我的生命,我好好把它利用,就可以展開我的心,就可以包太虛,量周沙界。」

在「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裡,上人也提到,地球不免於成住壞空的自然法則,總有一天也會全然崩毀。而慈濟人的存在,慈濟人的使命,就是更快地人間菩薩大招生,能夠有更多的好人,就能延緩地球消滅的時間。

慈濟人用心傳承上人的精神與意志,才能讓慈濟之永恆存在-不論在哪裡以何種形式存在。而上人的根本精神,就是「慈悲」二字。
所以上人所看的不是這一世,而是「宇宙觀」,所看到的是生生世世的慧命永續。上人說:「我每一世都在想著:如何培養我的愛心!」上人希望其每一世,都不斷超越過去世的自己,每一世的自己都比過去世更有愛心!這也是靜思弟子要傳承的佛心與師志。

佛陀以「無量說一」,告訴我們人人都有佛性,這是「實智」。佛智不可思議,佛經中常以許多小故事為譬喻,讓我們明白道理,勉勵修行者要放下自私自利的心,這叫做「權智」;其實在權智之中,已經隱含著「一」-即實智,也就是一念心。行在人間,時時秉持一念心-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心想好事,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道路。

凡夫無明愚癡如何而來?因心燈受習氣蒙蔽熄滅所致。所以我們要點這盞心燈,只要小小一盞燈的光亮,就能讓我們在人間道走得自在。「一燈能滅千年暗,一智能除萬世愚」,倘若人人都能點亮智慧之燈,即使是已昏暗了千年、萬年的暗室,也會光明起來。

一燈能滅千年暗,一智能除萬世愚,讚佛德行難思議,是為眾生大導師。

「一燈能滅千年暗,一智能除萬世愚」,是指暗室裡原本有一盞燈,歷經千年一直沒有點亮,倘若有人點燃這一盞燈,光明就會破除黑暗,遍照滿室。

世間如暗室,佛法如明燈,無論佛法被埋沒多久,只要有人能發願走入人群宣揚佛法,幫助眾生打破世間迷思,眾生就會發現自已本具的清淨本性,只要反觀自性,即使心已沈迷於六道許久,一旦覺悟,自性都能現前。

佛陀教育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無明遮蓋,才會讓智慧的光明消失,人與人之間若能借燈點燈,燈燈相續,每個人內心自然能綻放光明。

在《佛遺教經》裡面也寫著「禪定」:
「晝夜攝心常在禪」,指「禪定」。就是在擔柴挑水,行住坐臥等動靜之間,無論晝夜六時,心念皆須保持「正」、「定」於三昧中。定即定力,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周圍環境、人我是非影響道心,若能時時保持「定」,就不會受影響。

自心保持穩定,即「禪定」,禪定則來自「智慧」,《無量義經》教育我們,人群即道場,只要能學習穩定自心,把握環境,磨練出「忍」的功夫,則「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要達到如此境界並不容易,正因為不容易,難行能行,才是真行者,真精進者。
凡夫多數是因為心不清淨,所以不知不覺造了很多不淨的業。人心如果被煩惱遮蓋,就像天上的月亮被烏雲遮蔽,無法照耀人間。

修行者要將心念收攝在一處,才能得定,有定心則能了悟世間、出世間一切生滅法相。修習佛法,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修「戒、定、慧」三無漏學。戒是規矩、若能守好規則,身行就不會犯錯,內心自然就能安定自在。

平時做人處事、待人接物,若能觀機逗教,引導人行善,不說錯一句話,不傷害到任何一個人,這就是智慧。所以說話時要專心說話,做事時專心做事,這就是定心,也叫做智慧。

「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人常會懈怠,也因為懈怠而迷失了真心,佛陀教導弟子要精進修定,心能保持不散亂,自然就能了解世間生滅的道理。

「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學佛,應該常思精進,好好修習定力,把專心變為習慣就不會渙散了。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佛陀講經都是在印度,由於當地氣候乾燥,尋找水源不易,因此佛陀常把佛法比喻為水。「一個愛惜水源的家庭,為了積水,就會做堤防把水圍起來,不讓雨水流失。」而崇尚善法的修行者也是一樣,會將心念鞏固好,專心一志,不讓智慧漏失。

「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為了擁有智慧水,就得好好修習禪定,心智、慧或自然不會漏失。學法一定要學無漏法,無漏,就是不漏掉佛陀所說的任何善法,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聽聞佛法如能活用,就如同水井出泉一樣源源不斷,不增不減。

「分辦善惡真智慧」
「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闇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常人的智慧在佛教中稱為「世智辯聰」,只是聰明而非真智慧,因為有貪執的心和世智辯聰的才能,以這分狡詐的聰明應用在社會,則所造的惡業往往會更大。

依佛教的觀點而言,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慧」是人人清淨無染的本性,「智」是用於分別外面種種境界,以這分清淨本性發揮出善良的功能,這就是「智慧」與世智辦聰不同處在於:智慧能分辦善惡,能開發清淨的本性良知,發揮助人的功能。

「亦是無明黑闇大明燈」,真智慧就像黑夜中的明燈,夜行人必須靠明燈引路,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人人的心地本有美好的風光,只因欠缺心地的明燈,而不自見美善的本性。

佛陀用最殷切的心態來引導弟子們,無非是要讓大家把內心的無明除掉,點亮心中光明智慧的燈。這盞燈要點亮,方法就是聞、思、修,如何將智慧之燈在我們心中點亮,還是必須靠自己努力修學才行。


佛陀說:「要趕快捨離雜亂心,把煩惱心轉為清淨心,捨離世俗心,回歸智慧心。」

2014年歲末祝福 「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 【忍辱•勤造福】

「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 
(2014年歲末祝福 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忍辱•勤造福】
安忍無瞋,輕安自在。
保護大地,疼惜物命的精神,就是安忍的修行功夫。

利益人群,就是需要這份耐力與忍力。
來到「忍辱區」,我們可以看到海報有一雙「溫暖的手」,寋師父的手,用心在搓揉著淨皂,製作「艾皂福」,這雙手,也是在修忍辱,不論是氣候嚴熱、寒冷,師父一心守護著淨皂廠。也希望大家能夠因為淨皂而學佛,因為淨露懂得敬天愛地精神。

在寋師父身上,學習到用感恩的心看待大自然,我們要學習植物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山林樹木納垢吐新,以芬芳的氧氣調養萬物,植物將不好的都給自己,將好的都給大家,而我們人類,貪慾無窮,欠缺了一分「忍欲」之心。
因此四大不調,來自於人心不調,而貪與瞋來自癡,瞋恨心一起,就像星火燎原,一點點的火也可以引起森林大火,所以要對治瞋恨心,就是要修「忍辱」。

做淨皂和淨露,是為了推廣環保的概念、物命延續的概念,希望更多人因為淨皂學佛,希望能為植物代言。植物能夠納垢吐新以芬芳的氧氣調養萬物,希望人人能夠向天地萬物學習無私的奉獻。

淨露要經過三、四百度的高溫淬鍊,而我們人也是要經過千錘百鍊,才能成就人格成、佛格成。

在「忍辱區」,志工菩薩們用心佈置,放了一個大熔爐,裝的是芙蓉樹,因為寋師父也有做芙蓉皂,所以師姊特別去找芙蓉樹。而這是製錫的熔爐,代表一塊廢鐵要再製成精利的器具,必須先經過洪爐烈火的熔燒、鍛鍊,同樣的,別人的惡罵就像洪爐烈火在鍛鍊我們一般,自古以來成功的人都是後過千錘百鍊而成就的,絕對沒有不勞而獲,或是僥倖成功的人。

而繫住連鎖磚的粗麻繩,其實原本是一條平凡的繩子,但在眾人的合力之下,用力的綁成堅固的平結,它象徵要成就一大事因緣,就算是經過眾人的拉扯,也要像這條繩子一樣,愈拉愈有韌性,堪忍任事,帶動人心走向理想。

在《佛遺教經》裡面寫著:
戒瞋恚-修忍辱
有志修行的人,凡事應該很謹慎、懂得忍耐,在人世間,無法離開人與事,因此難免會生起人事煩惱,遇到煩惱必須忍耐,以理智去面對。不但要護心,還要護口,不能出一句惡言罵人。

人事的艱難、彼此的琢磨,就是對自己的一種考驗。就像一把劍,要有磨刀來磨才會利;一塊璞玉也要有粗石的琢磨,才會發出耀眼的光芒。所謂「真金不怕火煉」,純正的心不怕別人來毀謗,如果行得正、做得誠,任人怎麼毀謗,反而更能昇華我們的人格。

身在世間,如果不能堪忍,就無法自在地生活,修行尤其更要有「難忍能忍」的精神,別人無法忍受的,我們一定能忍,而且沒有瞋恨心;心無瞋恨,身業、口業就會清淨。心中如有一分瞋念,表現出來的態度自然也會有瞋恨,而所做的一切功德將消失殆盡。

慈濟所做的一切利生工作都是無所求的付出,這就是清淨行。因此我們要訓練堪忍的精神、開闊心胸,任何的風雨是非,都不會傷害到心中的這棵菩提樹。這棵菩提樹應該牢固地種在我們的心田深處,建立正知、正見、正思和正行,連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都吹不動,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佛陀教導弟子們要能忍,一切道業都必須由忍做起,能忍才能殷勤精進地修行,忍可以說是功德中最殊勝的力量,能幫助我們做好事、修好行。所以能忍辱的人,我們應該要讚嘆他。

修行的目的在學佛,從凡夫到成佛的過程就是菩薩道。菩薩道要具足六種條件: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在六度中能「忍辱」者就能精進不退,因為被罵不會起瞋心,一切人事是非,他會冷靜理智地分辦,所以說忍辱比持戒的功夫更深。

所以周遭的人如果攻擊或陷害我們,千萬不可起瞋恨心,應該起感恩心,沒有壞人就顯不出好人,沒有苦難的眾生也就不能顯出菩薩的精神。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不是「入道」的人,也不算是有智慧的人。

《無量義經偈頌》寫到:
忍而敬讓,是則真忍;自愛謙恭,是大寬量。
「忍」字在六度中,是穩定平衡的核心,無論是布施、持戒、精進、禪定、智慧,都不離「忍」字,「忍而敬讓,是則真忍」,即學佛平日要修學的功夫。現今慈濟能普遍於各地,也是經過一番「忍」的功夫,才有如此成果。
「忍而無忍」並非忍得很痛苦,而是能做到忍而敬讓,以致不覺得是忍。

做人本應禮讓,遇事禮讓他人就不必忍,因為已透徹世間事本沒有什麼值得計較,便不覺得忍,這就是能自愛-對已謙虛、對人恭敬,是具備真忍的功夫。

「自愛謙恭,是大寬量」,即我們要做到自愛、對謙而恭敬,堅定此道心,才能修得布施,忍辱的功夫。因此我常讚嘆慈濟人,真正做到了忍辱、精進,忍而無忍;不僅有愛道的心-自愛,也做到謙讓又恭敬,具有大寬量心。一切皆須從「忍」字開始。

在靜思晨語,上人也開示「法忍菩提」:
「法忍菩提」,以般若波羅密用方便力為眾生逗教,眾生有不同的煩惱,就要發揮方便力,用不同的方法去救拔眾生,故得無生法忍。因為眾生多,苦惱也很多;在人群中有種種的考驗,我們能夠忍過去,這種無生法忍,就是慧性。也就是「空慧」,空掉一切煩惱,空掉一切無明,空掉一切習氣等。

一切都清淨了。「見法無生」,一切法已經在我們內心,是「真空妙有」;「無生」就真空了。「心智寂滅」,心與智,常常都很清淨,很穩定,沒有起伏。能堪得受娑婆世界種種難行,我們能堪受這種無生菩提,不退轉心,叫做「無生法忍」。

菩薩的心,沒有一點懊惱,真的是「安忍如大地」--這樣安心忍下來,像大地-- 如我們的大地,不也是受到人類的那樣的受毀傷!山河、大地,那那樣的真的破壞得很多!可是這一塊大地,還是要安忍得住,我們人類才能平安!
所以「無生法忍」,就是「靜寂清澄」的境界。

上人解釋蓮花在佛教裡的象徵意義:「佛典故事說釋迦牟尼佛出世時踏蓮七步,其實這只是一種形容,形容他來到人間,這個人間如汙泥,像汙濁的蓮池一樣。所以蓮花要生在汙泥裡面,汙泥中能養蓮花,蓮花美化汙泥,但是汙泥的養分供應給蓮花,因此蓮花花開見果,這表示我們要行菩薩道,就要在五濁惡世裡面。」

人心複雜也汙濁,容易被汙染,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習氣,「慈濟宗門就是要入人群,行菩薩道,因為它是人間路,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要入人群;在人群中,我們才能發現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經,人家說:『家家有一本難念的經。』那本經就如污泥中的養分,來供應我們這一朵蓮花,讓它盛開。」

佛心也是一樣,菩薩心也一樣;一定,就是要安忍!雖然碰到了這樣的困難,總是,心要調得安忍,要忍耐。

『安忍如大地』─大地儘管屢受人類傷害、被踐踏得遍體鱗傷,還是安忍不動,繼續乘載眾生。

要提升智慧,就要聞法信受。上人表示,慈濟道場是弘傳靜思法脈的道場,亦是推動靜思法脈精神理念的前線,「期待大家廣傳善法,穩定社會、淨化人心;引導人心有善、有愛,進而發心立願為普天下苦難人付出。」

2014年歲末祝福 「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 【持戒-護身心】



「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 

(2014年歲末祝福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持戒-護身心】
靜思家風,內修外行。
克己克難戒習氣,克勤克儉做善事。
只要守住制度,發揮愛心,就是持戒。

靜思精舍僧團的生活,以團體合作生產的方式自給自足。精舍建築也是從拮据的生活中努力工作而自力承擔所有建築費用。曾經有人很堅持要以財物供養上人,上人說:「假如是真的愛師父,真正要為師父護法,應該成就師父的慧命。我一心希望穩固靜思精舍自力更生的道風、道格,希望弟子們要守護我的心念,所以點滴善款都要匯入慈濟功德海。」

「要做布施的工作,自己如果不守規律,無法利益他人,所以我堅持清淨,堅持常住的生活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堅持十方大德所捐贈的善款,務必要做到點滴不漏。為了將生活和救濟兩邊分明,常住除了要維持自己生活自足外,還要承擔起很多救濟的工作。」

「為了讓社會大眾來投入,為了匯聚大家一心一志的力量,因此精舍一定要有一個『家』的感覺,這也需要常住來承擔。」靜思精舍是基金會的後盾,無論多少人來,精舍的常住一定要承擔;而點滴不漏的會費完全都要投入救濟工作,這就是持戒,規戒要用心堅持。」

上人曾慈示:「靜思精舍要站得穩,成為慈濟的後盾。承擔起全球慈濟人歸來,亦包括參訪會眾與醫療志工在精舍的生活所需,以及慈濟志業體舉辦的各項教育營隊用度。」並提及:「靜思精舍是慈濟基金會的靠山」,「不論在哪一個國家,慈濟志業都是從(靜思)精舍的中央點放射出去的光芒。」

為了當靠山,作後盾、後援,精舍師父們從靜思精舍為起始點,到後來陸續成立的靜思文化、靜思書軒,以及各地的靜思小築,靜思人文志業的逐步發展,承載著傳遞證嚴法師淨化人心的精神與使命。

淨斯穀粉製作過程。「持戒區」的海報上有著精舍師父在花蓮精舍外利用陽光舖曬,四十多年來,精舍師父奉守「自力更生」的清規耕讀苦修的生活,這就是「持戒」。師父在烘培穀粉的備料之前,精舍師父們,會細心篩選備料,把不好的備料挑起來。就是希望造福人群,希望大家吃的更健康。這就像是「持戒」一樣。若能好好持戒,遵守規矩戒律,就能讓自己身心清淨。而「戒」就是要預防犯錯。

另一旁是師父在田野間採收麻芛的情形,這些的食材都是以自然農耕法耕種。所以淨斯道糧都是最天然產品,相當的健康。

「慈濟家風內修外行,克己克難戒習氣,克勤克儉做善事,只要守住制度,發揮愛心就是持戒。」靜思語的呼應,道盡守戒德得清淨。

「持戒」就如「種子的力量」,一顆種子,小如毫芒,種入土中,慢慢變成樹苗,慢慢長成大樹。大樹結果,纍纍果實掛滿枝頭。心念就是一顆種子,小小的一個善因,長成無數無量的善果。因此要好好安住一個心念,不要輕忽種子的力量。

所以「持戒區」佈置二棵大樹掛滿靜思語,代表「法要入心,法要入行,深耕信根,心如大地得到甘露滋潤般,粒粒種子逐漸成長為茁壯的菩提林。」

毫芒中一粒種子,一棵大樹藏於種子,毫芒中藏含抱之樹,大樹纍纍,果實無量,果中有因,因中有果,一生無量,無量生一。
合抱之樹是從一粒種子而生-種子播入土,有適當的水分、陽光,就會慢慢地發芽,成長為一棵小樹,再成長為大樹。

每個果實中都有種子;因此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賅果海,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如同一念佛心能度芸芸眾生,引發眾生發菩薩心,而這些菩提心又能不斷地復生無量。

把身與心照顧好,就是守「戒」;守戒之外還要有「定」,以定力對準人生理想的方向精進,智「慧」即得以持續增長,方向自然不會偏差。

心中有「戒」,所無所為心安理得;心能寧靜,則境界明朗,事事分明,知道何為當為,何者不該為。此時心境海闊天空,不會在掌聲中迷失,也不會受人毀謗就起來動念,心不隨境轉,必然生「定」,進而開啓「智慧」。

在《佛遺教經》的重點,也是「持戒」:
修行必須修得心有定力,要有這分定力,則要靠「持戒」。所以經文云:「汝等比丘,於我滅後,常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就是戒的意思,繹為「解脫」,我們若能好好持戒,遵守規矩戒律,就能讓自己身心清淨。
持戒,身心自然沒有煩惱和罪惡感,也沒有種種的困擾,上人說:「就像靜思精舍出家的修行者,每個人都心甘情願地做,明知跟著我修行是很辛苦的,但大家從內心發出歡喜心,甘願在此接受一段長時間的考驗與磨練—經過兩年,甚至三、四年才圓頂。只要能依照佛陀的教法,不離初發的菩提心志,就能以歡喜心持戒。」

初發心學佛法就是要學習回歸本性,發揚本具的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從戒而得,戒可防範外界的污穢沾染我們的心,在未受汙染著前就要好好預防,才能回復清淨本性。

守戒可以度煩惱障,所以說:「如闇遇明」。
好好守戒便可得度「無善根障」。我們要好好培養善根,守戒可修定、啓發智慧,但是「有慧無福」也不行,而守戒可培養善根,善根深厚自然可以得福。

慈濟人以身作則,以端正的威儀培養也人的善根,有人想修行而加入慈濟團體,若團體中人人循規蹈矩,守好本身威儀又和睦相處共事,初來的人會因此而感動,善根便會增長。所以持戒也能影響別人,長養他人的善根。

佛在世時,弟子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則以戒為師。我們不能不持戒,能如法持戒就如與佛同世;若不持戒,就如遙隔佛萬里;果能持戒,百世何異當時。總之,成佛前要先做好「人」的本分事,在日常生活規矩中,造就「人」的優秀品格。

2014年歲末祝福「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 【布施•啟善念】

「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 (2014年歲末祝福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布施•啟善念】
布施是一種福份
真正懂得布施的人,把布施當作本份事,是修行。

「布施」區,以香積飯、米撲滿及福富足的米甕結合,說明慈濟竹筒歲月的慈善精神,因為米撲滿就是竹筒歲月愛的延伸。

布施區海報下方志工們用稻穀,堆成臺灣的形狀。因慈濟是從臺灣發源起,慈濟的志業,由慈善而醫療、教育、人文;從偏遠的花蓮一隅開展至全球五大洲,已有四十七個國家設有分支會或聯絡處,迄今援助過七十一個國家地區,慈濟人以感恩心,付出無所求,為每一位受難者真誠關懷與膚慰。

慈善的腳步從臺灣遍布全球,2008年,納吉斯颱風,帶給了緬甸毀滅性的大災難,慈濟人及時給予所需;志工和他們分享慈濟竹筒歲月的故事,緬甸農民巫閔壽便開始帶動家人每人、每餐少吃一口飯,在煮飯前抓一把米存起來,可以拿來幫助村裡更貧窮的家庭。這種的精神、理念,讓上人呼籲推廣「八分飽,二分救人好」。

所以竹筒歲月和米撲滿,就是今年歲末祝福主題「誠之情誼人間祥兆,教之慇實造福富足」最好的印證。

慈濟志工會合起來投入救災,與受災鄉親分享「竹筒歲月」的故事,知道一毛錢、五毛錢都可以啟發愛心,也能發揮救人的一分力量。雖然他們沒有多餘的金錢,但是他們願意在煮飯前,先將一把米放入米撲滿裡,幫忙更窮困的人,這就是慈濟人以誠、以情,真誠地帶動,因為有誠之情誼,人間就有祥兆。而這也是「教」育的力量,因為人心淨化,讓他們的心靈已經富有愛。這就是愛的能量普及在任何一個地方,教富濟貧、濟貧教富,愛的循環,就能夠造福富足。

人人點滴「粒米成籮,滴水成河」,就可以救濟很多人。慈師父陶藝防做的福富足的米甕,代表「福多一點是分享,更是祝福!」臺灣無以為寶,以愛以善為寶,布施區,將稻穀遍滿臺灣,象徵每一粒稻穀就像是人們的愛心,只要帶著愛的種子,啟動善的力量,就能將愛散播到世界各地。

所以我們平日也可以做國際賑災,請購香積飯就能幫助國際賑災。香積飯的研發,是為了國際賑災或急難救助使用。當我們看到香積飯在架上時,我們要很感恩,感恩天下平安,當一有災難時,香積飯就要出動幫助災民。因為香積飯是食品,食品有有效期限,所以我們請購香積飯,可以讓香積飯流通順暢,若逢急難時,即可提供最即時且新鮮的救災食糧。

這次馬來西亞東海岸水災,民眾捐出平日請購的香積飯,群起互助共救災,如果家家戶戶都能有香積飯的儲糧,就能在就最即時,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無論沖泡或煮食,香積飯手續簡便又節省人力,不必洗米、挑菜,只需要幾個人就能供餐給幾萬人,在賑災時充分展現出便利性;平日若能善加運用,也可節省家庭的水電、瓦斯耗用,適合忙碌的現代人快速準備好三餐。

靜思精舍早餐都吃饅頭,或以水泡香積飯,又乾淨、又簡單。現今世界糧食不足的問題已浮現,氣候異常導致農糧歉收,富有國家也恐將有斷糧之虞,錢財再多也買不到糧食!所以,在情況尚未極至惡化之際,應及時提倡回歸簡單生活,節省無謂的耗費與開銷,這也就是在儲存「未來糧」。

【回眸來時路】20150110 - 借宿到起家


一個家,是因為有了家人,才得以日漸茁壯,您知道慈濟這個家,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嗎?­什麼因緣,開始讓弟子緊緊跟隨證嚴上人? 1963年10月,花蓮著名的慈善寺禮請 上人前去講演地藏經與彌陀經。那一年,上人只有27歲,對佛法理解卻很透徹,經文講解­得非常精采,前後八個月法筵座無虛席。在此之前,上人曾經發願不收弟子,卻在即將離開­慈善寺時,有了改變。這個改變,日後更促成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的成立。而當年,是哪­些弟子讓上人做了這個決定?

末學一直都很想知道是哪幾位最先皈依上人? 有幾位? 
原來就是這五位比丘尼。 慈師父,融師父,恩師父,陳美玲居士和阿英居士,而且因緣殊勝,是在民國53年,1964年4月8日,是浴佛節,亦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紀念日。

【回眸來時路】20150103 - 小木屋清修


半世紀以來,慈濟人在全球從事慈善的工作,從一念悲心出發做不請之師,哪裡有苦難便往­哪裡去,就算是路途遙遠艱辛;就算是語言不同、宗教不同;就算對於我們的作法意見不一­,慈濟人依然守之不動勇往直前,因為這是證嚴上人的信念,也是全球慈濟人身體力行的菩­薩路。

然而從臺灣出發的國際NGO,五十年來所建立的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原點卻是在這間與工­寮相仿的簡陋小屋,這是1963年證嚴上人落腳花蓮,獨居修行的地方,也是蘊釀慈濟宗­門的起點。

佛典故事 【羅漢祇夜多驅惡龍入海緣】雜寶藏經 卷十 (九一) 20150110

【羅漢祇夜多驅惡龍入海緣】雜寶藏經 卷十
(九一)羅漢祇夜多驅惡龍入海緣

昔有尊者阿羅漢。字祇夜多。佛時去世。七百年後。出罽賓國。時罽賓國。有一惡龍王。名阿利那。數作災害。惱諸賢聖。國土人民。悉皆患之。時有二千阿羅漢。各盡神力。驅遣此龍。令出國界。其中有百羅漢。以神通動地。又有五百人。放大光明。復有五百人。入禪定經行。諸人各各盡其神力。不能使動。時尊者祇夜多。最後往至到龍池所。三彈指言。龍汝今出去。不得此住。龍即出去。不敢停住。
爾時二千羅漢。語尊者言。我與尊者。俱得漏盡。解脫法身。悉皆平等。而我等各各盡其神力。不能令動。尊者云何。以三彈指。令阿利那龍遠入大海耶。時尊者答言:我凡夫已來。受持禁戒。至突吉羅。等心護持。如四重無異。今諸人等。所以不能動此龍者。神力不同。故不能動。
時尊者祇夜多。與諸弟子。向北天竺。道中見一烏。仰而微笑。弟子白言。不審尊者。何緣微笑。願說其意。尊者答言:時至當說。於是前行。到石室城。既到城門。慘然變色。食時已至。入城乞食。既得食已。還出城門。復慘然變色。
諸弟子等。長跪白言。不審向者。何緣微笑。復慘然變色。時尊者祇夜多。答諸弟子言。我於往昔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作長者子。爾時求欲出家。父母不聽。而語子言。我家業事重。汝若出家。誰繼後嗣。吾當為汝取婦。產一子胤。聽汝出家。即便為娶。既娶婦已。復求出家。父母復言:若生一息。聽汝出家。其後不久。生一男兒。兒已能語。復白父母言。願尊先許聽我出家。爾時父母。恐違前言。密教乳母語孫兒言。汝父若欲出家去時。汝當在門。而捉父言。既生育我。今欲捨我出家去耶。若欲去者。願父今殺我。然後當去。其父即時慘然情變。而語子言。我今當住。不復更去。由是之故。流浪生死。我以道眼。觀察宿命。天上人中。及三惡道。相值甚難。相值甚難。今乃一見。向一烏者。即是彼時孫兒也。
我向所以慘然變色者。我於城邊。見餓鬼子。而語我言。我在此城邊。已七十年。我母為我。入城求食。未曾一得來。我今飢渴。甚大困厄。願尊者入城。見我母者。願為我語。速看我來。時我入城。見餓鬼母。而語之言。汝兒在外。飢渴甚危。思欲相見。時餓鬼母。而報之言。我來入城。七十餘年。我自薄福。加我新產。飢羸無力。雖有膿血涕[泳-永+垂]糞穢不淨之食。諸大力者。於先持去。我不能得。最後得一口不淨。欲持出門與子分食。門中復有諸大力鬼。復不聽出。惟願尊者。慈愍將我。使母子相見食此不淨。時尊者。即將餓鬼母。得出城門。母子相見。分食不淨。爾時尊者。問此鬼言。汝於此住。為以幾時。時鬼答言:我見此城七返成壞。時尊者歎言。餓鬼壽長。甚為大苦。時諸弟子。聞說此語。皆厭患生死即得道跡。

※白話解釋:
過去有一位阿羅漢尊者,名叫祇夜多,在佛涅槃七百年後出生於北印度的罽賓國。當時罽賓國有一條凶暴的龍王,名叫阿利那,牠經常危害當地,惱亂許多賢聖之人;國內的人民也都飽受其害,大家都很擔心,經常引以為苦。
那時有兩千位阿羅漢,每位阿羅漢都全部使出自己的神通力,想要把這條惡龍驅趕出國界。其中有五百位阿羅漢用神通來震動大地,又有五百位阿羅漢放大光明,有五百人入禪定,五百人經行;每位阿羅漢都盡力使出自己的神通,但是卻無法動搖這惡龍王。
這時,尊者祇夜多最後來到龍王所在的池邊,彈指三下說:「龍!你現在馬上離開,不能在此居住!」龍王聽了之後就立刻離去,不敢再停留。
那時兩千位阿羅漢對祇夜多尊者說:「我們與尊者您同樣都是斷盡一切煩惱已得解脫,所得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也都相等,為何我們每一個人各自用盡了神力都無法讓龍王動一動,而尊者您卻只要『啪!啪!啪!』彈指三下,就能讓阿利那龍王離開這裡,逃到大海中去呢?」
尊者回答:「我從凡夫以來就持戒清淨,即使像突吉羅(突吉羅是惡作)的小罪,即使像惡作這樣的小罪,我也都平等護持、不敢違犯,就如同不犯殺、盜、淫、妄這四種重罪一樣。今天大家之所以不能動搖這條龍,是因為神通力不同的緣故。」
之後,尊者祇夜多與弟子們前往北印度,路途中看見一隻烏鴉,尊者抬頭對牠微笑。弟子就請問:「不知尊者您為什麼微笑呢?希望您能為我們說說其中的含意。」尊者回答:「時機到了,我就會告訴你們。」於是他們又繼續往前走,來到石室城這個地方,走到城門時,尊者的神情突然變得很悲傷。由於用齋的時間已經到了,他們就入城內乞食;用完齋之後,走回來要出城門時,尊者的臉色又顯得很哀傷。
諸位弟子們就長跪請示尊者:「不知剛才尊者為什麼微笑?而現在又為什麼臉色變得這麼哀傷呢?」尊者祇夜多回答弟子們說:「我在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之後,生在一位長者之家作他的兒子。那時,我請求父母讓我出家,可是父母親不答應,跟我說:『我們的家產多、事業大,如果你出家了,誰來繼承家業和傳宗接代呢?我們先為你娶個媳婦,等你生了兒子,有了子嗣能夠傳宗接代,再允許你出家。』於是就為他娶了媳婦。娶妻之後,我又懇求雙親讓我出家,父母又說:『如果能生一個兒子,才允許你出家。』過了不久,生了一個男孩。在小兒已經會說話的時候,我又跟父母請求:『希望雙親遵守先前的承諾,讓我出家。』那時父母親擔心違背以前的承諾,就暗中教奶媽告訴孫子:『你的父親如果想要出家,要離開的時候,你就擋在門口,抓著你的父親這樣說:「父親您既然生了我,為什麼現在卻要丟下我出家去?如果您真要去出家的話,那希望父親您先殺了我,然後再走吧。」
孩子的父親當下感到非常悲痛,就轉變了想法,告訴孩子說:『好!好!好!我現在就留下來,不會再離開了。』因為這樣的緣故,才不斷地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之後,我用道眼,觀察過去世,於天上、人間、三惡道中,發現彼此要相遇很難!有緣相見真是非常困難!今天好不容易才見到一面。先前我對牠微笑的那隻烏鴉,就是那時我的小孩,也就是長者的孫兒。
至於我剛才為什麼臉色變得那麼哀傷,那是因為我在城邊看到一位餓鬼的小孩,他跟我說:『我在這城邊已經七十年了,我的母親為了我到城裡去乞討食物,可是到現在都還沒回來。我現在又饑又渴,痛苦難耐,希望尊者到城裡見到我母親的話,請幫我轉達一聲:「快回來看我啊!」』我入城之後,見到餓鬼的母親,就告訴她說:『妳的兒子在城外,饑渴難耐非常危急,他很想念妳,希望趕快見到妳。』那時餓鬼的母親跟我說:『我進到城裡以來,已經七十多年了,我自己福德微薄,再加上剛生下兒子,饑餓瘦弱沒有力氣,雖然見到膿血、鼻涕、唾沫、糞便等不淨的食物,可是都被那些力氣大的餓鬼搶先拿走,我什麼也得不到啊!最後好不容易得到一口不淨的食物,想拿出城門和兒子一起分著吃,無奈城門中又有許多大力鬼不讓我出去。希望尊者慈悲憐愍,帶我出城,讓我們母子能夠相見,共同食用這口不淨之食。』」這時尊者就帶著餓鬼的母親出了城門,他們母子倆才得以相見,一起分著吃了這一口不淨之食。那時,尊者就問餓鬼的母親:「妳在這裡居住有多長時間了?」餓鬼回答:「我在這裡看到這座城興建了七次,也毀壞過七次了。」尊者感歎道:「啊!餓鬼的壽命這麼長,真是大苦啊!」
這時弟子們聽到尊者講這些話之後,都厭惡生死輪迴,不久都證得聖果。

※這一則故事包含了三段不同的內容:
第一段說兩千位阿羅漢盡力使出自己的神通力都無法動搖惡龍,但祇夜多尊者因為從受戒以來持戒清淨,連微小戒也不違犯,他只要彈指三下,告訴惡龍:「趕快離開!」,惡龍就乖乖離開了。其實,除了外在的惡龍之外,我們想想我們內心是不是也有一條暴龍呢?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容易動怒?一發脾氣來怒不可遏,不但傷了別人也害了自己;如果持戒嚴謹的話,不僅能降伏外在的惡龍,也能對治內心的暴龍!
第二段說出家難,即使想出家,常會遇到親人的阻撓,需要因緣具足才行。如果有人想出家的話,我們不要障礙他人出家;如果自己
有緣能出家,也要好好珍惜。另外,有些人期待下一生再結為夫妻或者共結父子、師徒之緣。但如經文所說:如果沒有出三界得解脫的話,大家各自在六道輪轉,有緣再相遇也非常不容易,除非冤家路窄。其實,如果沒有同願同行的話,要再相聚也是不容易的啊!
第三段提到餓鬼的壽命很長,看到一座城興建起來又毀壞,壞了又建起來,經歷了七次興建、毀壞,餓鬼都還沒往生。也因為前生慳貪的關係,只能吃一些膿血、鼻涕、唾沫、糞便等不淨的食物;而且這些不淨物還不見得能夠受用,有時還常被力氣大的餓鬼搶走,經常會餓肚子。經上說:「吝惜財物,不願意行財施,會得貧窮報;吝法,不願意行法布施,會得愚癡報。」我們如果不想墮入餓鬼道的話,應該破除慳貪,多行布施才好!

晨語開示德來師父簡記 20150111

晨語開示簡記:

圓教菩薩迷理輕,不借事喻之方便,直談一切法理妙,佛陀直教菩薩法,稱之謂界外理教,諸道實相之妙諦。

窮子喻中,小乘者仍執著於清淨無染,與世無爭是本份,大眾之事皆與己無關。佛不厭其煩示以一切人事物,譬喻皆不離諦理,彼此因緣互相交錯,其實皆不離法,如來藏本具,圓教之菩薩,已明理,故意表示僅有少許不明,留惑潤生,為幫助佛陀度化眾生,表示尚有進步空間,為眾請法,為發大乘心,佛示法性空,一切無求自然,藉種種因緣譬喻,法理通徹,令一聞千悟,為大根機者直談一切法理妙,令入人群度眾生,稱之謂界外理教。結集經典時,大眾首推記憶第一的阿難,佛說之法已入法性覺海,但迦葉尊者百般刁難,阿難表示為留下少分煩惱,才得以為眾生請法,請佛親口述說,為根機大發大心者教外別傳,直傳菩薩法,人間菩薩不需多言。

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而自於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修習空法。於漫漫長夜中,佛智如日,得見山河大地,萬物諦理,而小乘行者喜繞空理,自以滿足於四果羅漢。

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而於是法、永無願樂。

三界內苦惱無邊,故住最後身,有餘涅槃,受佛教育而修學,即是報佛恩,入人群中,不受人群污染,才是真斷煩惱,斷見思惑,得無漏果,脫離三界,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患。指已具有滅生老死之患。

住最後身,此身尚存未滅,故曰住,此身已盡,不受後有,已證四果,故云最後身。有餘涅槃,見思雖盡,尚有身在,名為有餘。心住空寂,名為涅槃。色身尚需五穀養生命,而心已住空寂入涅槃。

佛所教化,得道不虛,此小教中生滅之法,是佛所說,依之修行,已得聖道,是實不虛,以得顯虛,謂果雖有餘,乃佛所教為因,因果皆真,故為得道不虛。

則作已得隨順佛之教誨,信受奉行,即謂報答如來化育之恩。謂我等如實修行成道,自度度他,即為已報佛恩。因此無希求大法,沒有領受佛陀期待之回小向大之意,只為分斷生死當自了漢,乃佛呵責為蕉芽敗種,必學佛大悲大智,廣度眾生,才是真報佛恩! 即然道理已通徹,實踐大乘法,入人群不受污染,發心把握時日,如法修行,自度度眾乘法乘願再來!

2015年1月10日 星期六

2014歲末祝福 靜思精舍 德念師父的叮嚀


晨語開示德來師父簡記 20150109

晨語開示簡記:

離煩惱垢染,得清淨法,如三乘聖人,所受持法,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無為無漏法及聖道諦。人人應努力於離煩惱垢染,消除無明習氣,煩惱如塵沙八萬四千,習氣煩惱無盡,故法無盡,隨著眾生煩惱,所以佛設種種法,自五戒十善入門,殺盜淫妄酒,守戒清淨,不忍食眾生肉,其亦間接殺生,生意商場利益應合理道義,馬來西亞林(孝式)居士曾經營電動玩具店,營收豐富,一日示以現今社會多陷阱,許多學子流戀於電動店,抹殺孩子上進之心,父母苦不堪!其乃上等利根者,即刻回國結束此不當行業,表示心中快樂,增長歡喜智慧,不取不義之財,即是不貪圖不偷盜。

佛教徒必要維持家庭和樂,不得有婚外情,邪淫色慾令家庭風波,甚至破碎。口業有四,自無明愚痴無知開始,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生。酒戒必守,酒破一切形象,傷害己身誤事。
佛教徒必守五戒,不知覺中,應謹慎於人生道路上,防非止惡,預防修持,三乘聖人,緣覺聲聞菩薩行者必行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無為無漏法。真如本性常受無明覆蓋,於煩惱中起作用,是為在纏如來。真如於生活意識中,淨化內心。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迦葉尊者以為已守本份斷生死,以為滿足,我等乃佛弟子,應以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少一分污染,增一分淨土,如利根的林居士。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小乘智斷二德,不喜大乘法,而安於小者,何以如此,由具小乘智斷,故不希大乘,斷大煩惱,由具小智,故不欣大智。非求自我解脫,必要大地眾生安穩,佛心方得安穩。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以根塵等一切諸法皆空寂故,既空寂,則國土眾生亦空寂矣!又何求焉?大地被破壞,乃意念受根塵污染,因緣無明複製。
唯因從五陰至於涅槃,皆真如在塵,隨緣生起,諸有為法,皆從緣生,修空解脫門,觀五蘊法,皆悉空寂。男女會合,生惑念而造作,眾生衍生,故生無量煩惱,十二因緣。五陰乃障蔽之意,能陰覆真如法性,生無量煩惱。無生無滅無大無小,觀六大法空解脫,法性本寂,來無所從來,故不生。本既無生,故不滅,是以無大無小。

六大,又名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此六法週遍一切法界,以造作有情與非情,故名為大,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造。於方便教,分大小乘,圓頓教中,全麤即妙,大外無小,點小即大,唯一圓融,無大無小。理深無漏無為,觀四諦空,觀十二因緣空也,以性空故,本來清淨,無有滲漏,無有清淨。如是思惟,離煩惱垢穢,心念清淨,本自然!用功脫離煩惱。

晨語開示德來師父簡記 20150110

晨語開示簡記:

長夜漫漫,遠見星月,欣處寂靜,長空獨賞,樂日光,普照群類,體解苦法,思維解脫。時日漫漫,眾生迷茫,何時得解脫?卻也有人喜於寂靜處長空獨賞,得已滿足,如小乘人取寧靜無煩惱處,其心清淨,不喜天亮日照及勞作。白天方得日照大地,一切事物清楚,天光清明,真如淨徹,如道理明白,體解苦法,用心思惟,自他得解脫,脫離無明複製。

一位祇夜多長者,年長且修行受眾尊敬,一日領眾托缽,面露憂愁,垂頭喪氣入城,卻也托回空缽而出城,眾弟子疑惑關心問,為何異於平常平靜?長者言,入城時,見餓鬼子於城外等了七十年,等候在城內母親期間又苦又餓。入城後見其鬼子母亦消瘦,鬼子母表示每每找到膿臭血水總是被搶奪,無法出城分予子,表示其於餓鬼道之時日自建城見其傾壞再建已七次翻建,難得找到少許膿血分子。聞長者言,餓鬼母子,如人內心無明不斷複製,如餓鬼壽長,漫漫長夜,如處五趣雜居,應靜思惟得日照光明,出離黑夜。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山乘行者自我解說,世間苦難乃自作,寧守空寂,無造作無大無小,無為無漏,維持現狀。
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而自於法、謂是究竟。小乘行者認為,受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自以究竟滿足,修學空法。

我等長夜,我等在迷,長夜湛暗,但知樂小,畏苦求空,長夜,指二乘人從發心至證無學果,利根者須經六十小劫,只了解自己小小範圍境界之理,畏受無明染著,只願求空。於佛智慧無上,無貪著。由迷故,都無貪著,愛樂名貪,慳心名著。修行者應向前進取,二乘者,無復志願,而自於法,更無有志,願求佛道,而自迷心,執行小法,故步自封,短視自迷,執著小乘,自以為證羅漢果為滿。謂是究竟,謂證羅漢,三界生死,皆悉已盡,不受後有,便為究竟,不知界外,微細無明,全無曾斷,非是究竟,無上涅槃,斷見思惑離三界,於界外淨土受變易生死之法身菩薩,教斷無明而成佛之法門。法身菩薩乃於變易生死,自願自來,非受業而來,發心立願生生世世來回度人間,來去自如,不受染著且自在,如菩薩入監獄中教示教導受刑者改過遷善,直到其得自由,菩薩即上求下化,自己真正體會,見苦知福。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執小迷大,暗於圓乘,名為長夜,但只修持,習於偏空無漏之法。長夜漫漫只執於寂空,殊不知行於日光中,開啓智慧入人群中,撥開無明,好樂進取,令智慧增長。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晨語開示德來師父簡記 20150107

晨語開示簡記:

如來藏中藏恆沙佛法,自然法藏,萬物之理體,究竟彼岸,同淨影空妙,如來藏中過恆沙佛法。人人心中本具如來藏識,佛佛道同,回歸自然法藏即如來本性,亦即自然理體,如中風者,腦部受傷,要思考困難,身體四肢亦難協調,此乃有形的構造,若思想一念無明,起心動念,言語偏差,嫉妒心起,不願隨喜功德,令人動搖清淨心的方向,差毫厘就失千里,錯誤無明。故應回歸如來本具智慧,現今社會天文地理氣候等科學,二千多年前佛已知人本具神通,天耳通般,今透過衛星將影音傳輸,透過雲端科技,探討奧秘,非知其一不知其二,佛智通透萬物理體,飯食間,過二十億萬佛國,無量劫中促為一劫,即剎那間,人類可以見聞遙遠事物,凡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硬體者,不知軟體,佛得通透,知影即知其因緣。
一隻鳥於舍利弗影前就安寧,見佛之影即安穩無畏。佛來人間,是謂跡佛,亦稱化佛,其法乃維持人間倫理道德,其留的是永跡,佛欲令人人反觀自性,法得以安人心,轉凡夫心為充滿清淨妙法的佛心,若能聞一知十,學佛聞法用心,如來藏中無漏法。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如於宅內知寶物且不認為屬己有,僅為人保管,知法且為人說,卻不實踐,願人人提起信心,相信本具與佛同等如來智性,發大乘心。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與其自己具小乘,智斷為因,明白真理名智德,斷盡煩惱名斷德,亦即菩提與涅槃,故不希求大乘涅槃。只想斷無明煩惱。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內心息滅煩惱,而自謂言,所德滿足,內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即惑體。如火種火星,小小無明必在人群中考驗,滅除塵沙惑。三界見思惑盡,故名內滅,斷見思惑,見即分別,謂意根對塵境,起諸邪見,故名見惑。傷人傷害大地皆是造業,惡法相向。根對境,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心意所造作,思即思惟,謂眼耳鼻舌身,五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想著,故思惑,無明種子入身,一生無量,雜草遍身心,若心向善,則祥和人間。

此見思惑亦各通惑者,通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共斷故也!證滅諦,證我空真如,成無學果,故言自謂為足。無明覆心時,必須以法除惑,無我即付出無所求,三輪體空,淨明無塵,即證無學果,真正滿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但了生死,得涅槃事,更無餘外大乘之事。自然法藏即萬物理體,斷䴤沙惑,如來藏智慧法藏於如來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