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靜思妙蓮華》63.覺有情者20110120 《無量壽經的來源》

《靜思妙蓮華》63.覺有情者20110120

學佛,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行大志業。我們若有發這樣的心,立這樣的願,追求佛法,才不會偏差,所以我們要大根具大智、信大法、解大理、修大行、立大因、成大果,可以這樣,才能稱為覺有情者。

有大根 具大智 信大法 解大理 修大行 立大因 成大果 故云 覺有情者

每天我們不就是希望,我們可以成為人間的覺有情者嗎?人生苦難偏多,菩薩就是為苦難眾生,倒駕慈航在人間中。當然來了人間,開始就是宣揚佛法、接引眾生。眾生初聞佛法起歡喜心,這叫做新發意,開始在學、開始要學,就要有那個因緣、根機,遇到大法,我們接受了。這種根機,也就是過去生,雖然還沒有成等正覺,還沒有辦法堪得了倒駕慈航,不過他過去也有結了這樣的緣,這都是過去有因緣的大根者。過去就已經知道了,只是還沒有到達最成熟的境界,這一回又有緣,所以有大根機又具大智,還是有具足智慧。所以接受了佛法,他就會相信。信為道源功德母,尤其是正信,所以這種的正信大法,就能了解大道理,大道理那就是大乘法。他不只是信,還能了解,所以他能夠專心受持、大行,這種大行就是菩薩行。上,不斷求、上求;下,要化、化度眾生,所以有上求下化,一方面一直學,追求佛法的正理;一方面很殷勤,為大地苦難眾生,還是不斷施教。我們接受到什麼樣的教法,是正確的、是好的教法,趕快把這個教法再傳達給別人,這叫做「修大行。」

尤其是「立大因」,我們過去既然有這個因,這一生成熟遇到這樣的法,要好好把握機會,不要讓它空過。立自己過去的大緣,又為未來眾生的因,我們再造福因、結善緣,這都叫做「立大因」。有這個因,我們和大家結這個緣,所以「成大果」。將來…我們過去生,尚未成等正覺,這一生也已經愈來愈成熟了,來生會更成熟。所以只要我們,守護這一念心而不亂,過去、現在、未來不斷地成因,不斷地成果,因緣、果報不斷累積,這就是大因、大果,這樣才是覺有情,那也就是菩薩,覺悟世間苦難眾生的有情人,是甘願來的,也甘願入人群中,能夠上求下化,這就是覺有情者。

因為法華會上,都是發大心、立大願。除了在佛陀的僧團,佛陀覺得因緣成熟,也想要將僧團轉一個方向,希望僧團的人人,能夠發大心、立大願,所以要教菩薩法。在法華會上,將要開始教菩薩法的時候,八萬人的菩薩也是從十方這樣來。總是四面八方,發大心、立大願都來了,這些覺有情人都到達了。還有天、龍八部、諸天護法也都齊全了,也同樣降臨在這個道場,來成就這個道場。所以現在就是說人,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法華經序品第一》韋提希子阿闍世王 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子」就是阿闍世王,他也和他的眷屬有若干人,或者是百千眷屬,應該也是不少人。一位國王既然出來了,當然隨扈也很多,尤其是這個國家大臣,信仰佛法的也不少,但是以阿闍世王代表。阿闍世王前面還有「韋提希」,這個韋提希就是《無量壽經》因緣,所發起者,就是阿闍世王的母親,也是頻婆娑羅王的夫人。

韋提希 即《無量壽經》因緣 所發起者 乃阿闍世王之母

其實佛在說法的這個期間,已經是阿闍世王的時代。提起了韋提希,她是如何發起《無量壽經》的開頭?所以將她標名在這裡。這當然就是有這樣的因緣,因為阿闍世王尚未出生之前,同樣照例頻婆娑羅王請一位很有名的相命師,來為韋提希看她懷孕的這個孩子,將來是為這個國家成就什麼樣的大業。但是那個相命師就說「韋提希夫人懷孕的這個孩子,將來出生之後,會對國王不利。」就是這樣的一句話,所以這個國王,頻婆娑羅王,他就常常心裡很憂鬱。他很愛他的夫人,當然也很期待懷孕的這個孩子,將來是能夠繼承他的王位。所以他就是,每天懷著很不歡喜的心。總是孩子出生了,他想起那位相命先生的話,所以他一時無明生起,這孩子抱來就把他丟下去,結果這個孩子被丟下去的時候,宮女趕快去把他抱起來。就這樣,國王在這中間,這個舉動,他自己也嚇到了!因為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不應該有這個動作。所以看到孩子被宮女救起來,幸好沒有損傷,只是手指頭受傷,所以他開始很疼這個孩子,好像心裡有一個內疚,所以一直都是很疼這個孩子。直到長大,從這樣開始,阿闍世就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父母很慈祥,就是很虔誠的佛教徒,這個國家風雨調順,所以他是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成長的一個孩子。

但是長大了,佛陀的僧團有一位提婆達多,其實提婆達多也是佛陀的堂弟,他很聰明,他聽法能夠了解。但是,了解是了解,無法徹底入心所以,心所懷的就是一些很不守規則,要如何破壞佛陀的僧團?要如何殺傷佛陀?這在佛教的故事中,有很多這個典故。像這樣的人,他很阿闍世很好,他就是盡量諂媚阿闍世,常常在阿闍世的身邊,顯他的神通。所以阿闍世受提婆達多的影響,開始心裡產生反逆的心態。所以兩個人相約「你反佛,做新的佛;我來反我的國王,我篡位,我能當新王。」所以兩個人這樣合謀。有一回頻婆娑羅王出城了,(趁)這個機會,阿闍世將宮中開始完全封鎖。國王進來了,就這樣用他的兵將,將國王捉起來,將他監禁到牢獄去,不送東西給他吃。但是韋提希很擔心,所以她每一天只好就去炒糖,拌著蜜,有營養、有甜的東西,抹在這件衣服上穿在裡面,進去探獄,國王就是靠這個蜜和糖,這樣來維持他的生命。在這期間,韋提希夫人她覺得人生為何如此矛盾,最親、最愛的孩子說變就變,這樣,做這種忤逆的罪,無法輔導他。她對這個人間她很厭世,但是為了國王、為了這個國家,所以,她只好要忍耐。不過,她心靈的依靠就是佛,所以她向佛求法,佛陀就為她講解《無量壽經》,成就希提希〈證〉無生法忍,讓她能了解「你要忍耐,人世間就是如此,五濁惡世,娑婆世界是堪忍,所以你一定要超越這個堪忍,為無生法忍。」所以她很用心,在這個淨土法門,那就是《無量壽經》。所以她厭惡這個閻浮提,嚮往著那個淨土的地方,所以她受持《無量壽經》,得到無生法忍。雖然是一面修學佛法,虔誠念佛、修淨土,但是每天還是照常,同樣以糖、蜜去供應給她的國王。但是這件事情,被阿闍世知道了,他就叫人去將牢獄的門,將它封起來,這樣韋提希再也無法進去了。
在這期間,國王他也是信佛,他覺得萬念俱灰,要怎麼辦呢?他還是用很虔誠的心,向著靈鷲山祈求佛能夠救他。所以佛陀知道了,派遣目犍連去為他說法。當然目犍連也無法進去,透過牢獄上面的光線,目犍連運用神通,將聲音傳進牢獄。就在這個時候,阿闍世王和他的母親韋提希,共同要吃飯的時候,阿闍世的兒子很調皮,在玩一隻狗,一直就要跟那一隻狗玩。如果要他吃飯,他就說他要狗和他坐在一起,阿闍世愛子心切「好啦!好啦!狗來,兒子也來。」那隻狗坐在他兒子的身邊,阿闍世很慨嘆,就跟他的母親說「我堂堂是一位國王,我竟然為了愛我的兒子,所以我跟狗同桌吃飯。」韋提希在這個時候很憂悽,就跟她的兒子說「你知道嗎?你小時候,你的腳趾受傷,有化膿,膿很多,你脹、痛、腫,你哭了,你的父親為了減輕你的腳趾頭裡面化膿,腫起來,為了要讓你舒服一點,他用嘴為你吸出腳趾頭的膿和血。」當時阿闍世聽到,他非常的震撼,也非常的懺悔。趕快叫人去打開牢獄的門,要請他的父親出來。剛好在這個時候,目犍連向頻婆娑羅王說「四天王天,天人吃的東西勝過了我們人間。」他一時生起貪著的心,好像在吃那個東西,想入非非。忽然間聽到外面的聲音,阿闍世要來開門請他出去,他忽然間受到驚嚇「我的兒子來開門,一定是要來殺我。」那是一時的動念,也是因餓了很多天了,沒有體力了,又心執著在吃四天王天的東西,所以在這個當下受到驚嚇,就這樣往生了。從這個時候,阿闍世開始很悔悟、很懺悔,當時阿闍世自己也生病了。

阿闍世的弟弟就跟阿闍世王說「你每天這樣也不是辦法,佛在靈鷲山說法,你是不是趕快去求佛,請佛為你開示。」那時候他去了,文殊菩薩接引阿闍世,將阿闍世帶到佛前去,就這樣懺悔過去的錯誤,開始皈投佛法。但是他就是生病了,病,也是一日一日地沈重,不過他發願護持佛法。所以佛陀要講《法華經》,那個時候的阿闍世,也是抱病到佛陀的面前,在這個法會中。後來鳩摩羅什譯經時,故意把韋提希列入。其實不是韋提希夫人在這裡面,是韋提希的兒子阿闍世在道場中。所以為了要讓人們知道,韋提希就是開啟佛陀有這個因緣,讓佛陀講解《無量壽經》的一個人,也是國王的母親,所以將她的名字列出。所以這個地方才說「韋提希子阿闍世。」

各位,學佛,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大願要如何立呢?我們過去生中、現在生中,我們應該要好好發大心、修大乘行。我們要入人群,好好顧好我們的大因,將來才能成大果,才不會內心一時動念,造成了不可解的怨。所以阿闍世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未生怨」,尚未出生之前父親就很怨了。但是出生之後,一個舉動有造了這種的緣。總而言之,學佛時時要顧好這念心,所以多用心。

【靜思語:改掉說話大聲,言辭粗鄙的習慣,常面帶笑容,輕聲細語,他人自然樂意傾聽你說的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