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2014年歲末祝福 「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 【禪定•持道心】

「六度道糧」傳法華精神 
(2014年歲末祝福 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禪定•持道心】
心定,即禪定。
生活不離禪,待人接物不離禪,
時時守住這念心,心定即禪定。

禪定不是定定地坐在那裡,禪定是正念、正定。不管挑柴、運水,或吃飯、喝水無一不是禪,禪的功夫就是要內心達到不亂的境界。日常的行住坐臥,包括吃飯、喝茶,每個動作都專注在當下,就不會生起煩惱,而能得到禪定的喜悅。

慈師父四十多年來,時時守住這念心。而「這念心」就是希望守護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的一念心。也就是無量義經寫的「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無量心燈﹞以淬練工法將靜思精舍大殿的影象浮雕於¬作品之上,燈光從內透出,猶如一盞清淨明朗的心燈,藉由佛法的接引,洗滌蒙塵。浮雕無量義經經文,烙刻靜寂清澄法句。開啟慈悲喜捨無量心,點燃無量光明自性燈

「靜寂清澄 志玄虛漠 守之不動 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 悉現在前 得大智慧 通達諸法 」 正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之核心精神。

源自〈無量義經〉的經文與靜思精舍¬大殿同處於宇宙虛空之間,
法遍乾坤無處不在。
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行六度萬行,將『法脈宗門利濟人間。此四心六度是學菩薩法的正行道;六度擴散出去就是萬行,所有藏經所說的教法都包含於無量心燈』中。

燈蓋上刻有「法譬如水」提醒人人時時以法水滌除心垢,回歸清淨本性。

每一位靜思弟子就是一顆無量心燈,只要我們願意說一句好話,與人分享一句法,那無量心燈就會發光且轉動,但如果我們不說法,那這顆無量心燈就會黯淡,這世間就沒有光明。只要我們願意與人分享法,整個道場的大無量心燈就能夠轉動,人間就有光明。

「無量心燈」的表面,有許多的小洞,它所代表的是宇宙裡的「星」,整個「無量心燈」,所象徵的,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境界,內含「六度萬行」在其中。所以靜思道場,也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上人曾開示:「離開家庭,雖然非常坎坷,我自己一直覺得,修行要用生命來修,生命是無限無數,因為我所感覺到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一句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要追求的不就是這樣嗎?對啊,我要追求的就是心包太虛,量,就是周遍沙界,有國土的地方就要普及得到。所以,我覺得有心立志應該不難,後來,有一天,我在清覺寺裡看到一句話「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那是佛說的,也是在牆壁上,有時候我們到寺院常會看到牆壁上、柱子上,看一看不錯啦!但是,要拿來用就是妙法,不拿來用,還是一個標語而已。所以,我看到這句話「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只要我有心要做,難道達不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只要我用虔誠的心,入佛陀之門,因為這樣,我決定不走獨善其身的路,我決定要走兼利天下。同樣一輩子,生命本來就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我要利用我的生命,我好好把它利用,就可以展開我的心,就可以包太虛,量周沙界。」

在「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裡,上人也提到,地球不免於成住壞空的自然法則,總有一天也會全然崩毀。而慈濟人的存在,慈濟人的使命,就是更快地人間菩薩大招生,能夠有更多的好人,就能延緩地球消滅的時間。

慈濟人用心傳承上人的精神與意志,才能讓慈濟之永恆存在-不論在哪裡以何種形式存在。而上人的根本精神,就是「慈悲」二字。
所以上人所看的不是這一世,而是「宇宙觀」,所看到的是生生世世的慧命永續。上人說:「我每一世都在想著:如何培養我的愛心!」上人希望其每一世,都不斷超越過去世的自己,每一世的自己都比過去世更有愛心!這也是靜思弟子要傳承的佛心與師志。

佛陀以「無量說一」,告訴我們人人都有佛性,這是「實智」。佛智不可思議,佛經中常以許多小故事為譬喻,讓我們明白道理,勉勵修行者要放下自私自利的心,這叫做「權智」;其實在權智之中,已經隱含著「一」-即實智,也就是一念心。行在人間,時時秉持一念心-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心想好事,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道路。

凡夫無明愚癡如何而來?因心燈受習氣蒙蔽熄滅所致。所以我們要點這盞心燈,只要小小一盞燈的光亮,就能讓我們在人間道走得自在。「一燈能滅千年暗,一智能除萬世愚」,倘若人人都能點亮智慧之燈,即使是已昏暗了千年、萬年的暗室,也會光明起來。

一燈能滅千年暗,一智能除萬世愚,讚佛德行難思議,是為眾生大導師。

「一燈能滅千年暗,一智能除萬世愚」,是指暗室裡原本有一盞燈,歷經千年一直沒有點亮,倘若有人點燃這一盞燈,光明就會破除黑暗,遍照滿室。

世間如暗室,佛法如明燈,無論佛法被埋沒多久,只要有人能發願走入人群宣揚佛法,幫助眾生打破世間迷思,眾生就會發現自已本具的清淨本性,只要反觀自性,即使心已沈迷於六道許久,一旦覺悟,自性都能現前。

佛陀教育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無明遮蓋,才會讓智慧的光明消失,人與人之間若能借燈點燈,燈燈相續,每個人內心自然能綻放光明。

在《佛遺教經》裡面也寫著「禪定」:
「晝夜攝心常在禪」,指「禪定」。就是在擔柴挑水,行住坐臥等動靜之間,無論晝夜六時,心念皆須保持「正」、「定」於三昧中。定即定力,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周圍環境、人我是非影響道心,若能時時保持「定」,就不會受影響。

自心保持穩定,即「禪定」,禪定則來自「智慧」,《無量義經》教育我們,人群即道場,只要能學習穩定自心,把握環境,磨練出「忍」的功夫,則「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要達到如此境界並不容易,正因為不容易,難行能行,才是真行者,真精進者。
凡夫多數是因為心不清淨,所以不知不覺造了很多不淨的業。人心如果被煩惱遮蓋,就像天上的月亮被烏雲遮蔽,無法照耀人間。

修行者要將心念收攝在一處,才能得定,有定心則能了悟世間、出世間一切生滅法相。修習佛法,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修「戒、定、慧」三無漏學。戒是規矩、若能守好規則,身行就不會犯錯,內心自然就能安定自在。

平時做人處事、待人接物,若能觀機逗教,引導人行善,不說錯一句話,不傷害到任何一個人,這就是智慧。所以說話時要專心說話,做事時專心做事,這就是定心,也叫做智慧。

「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人常會懈怠,也因為懈怠而迷失了真心,佛陀教導弟子要精進修定,心能保持不散亂,自然就能了解世間生滅的道理。

「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學佛,應該常思精進,好好修習定力,把專心變為習慣就不會渙散了。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佛陀講經都是在印度,由於當地氣候乾燥,尋找水源不易,因此佛陀常把佛法比喻為水。「一個愛惜水源的家庭,為了積水,就會做堤防把水圍起來,不讓雨水流失。」而崇尚善法的修行者也是一樣,會將心念鞏固好,專心一志,不讓智慧漏失。

「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為了擁有智慧水,就得好好修習禪定,心智、慧或自然不會漏失。學法一定要學無漏法,無漏,就是不漏掉佛陀所說的任何善法,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聽聞佛法如能活用,就如同水井出泉一樣源源不斷,不增不減。

「分辦善惡真智慧」
「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闇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常人的智慧在佛教中稱為「世智辯聰」,只是聰明而非真智慧,因為有貪執的心和世智辯聰的才能,以這分狡詐的聰明應用在社會,則所造的惡業往往會更大。

依佛教的觀點而言,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慧」是人人清淨無染的本性,「智」是用於分別外面種種境界,以這分清淨本性發揮出善良的功能,這就是「智慧」與世智辦聰不同處在於:智慧能分辦善惡,能開發清淨的本性良知,發揮助人的功能。

「亦是無明黑闇大明燈」,真智慧就像黑夜中的明燈,夜行人必須靠明燈引路,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人人的心地本有美好的風光,只因欠缺心地的明燈,而不自見美善的本性。

佛陀用最殷切的心態來引導弟子們,無非是要讓大家把內心的無明除掉,點亮心中光明智慧的燈。這盞燈要點亮,方法就是聞、思、修,如何將智慧之燈在我們心中點亮,還是必須靠自己努力修學才行。


佛陀說:「要趕快捨離雜亂心,把煩惱心轉為清淨心,捨離世俗心,回歸智慧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