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的經題,正確的念法是,八、大人、覺。 【八】是指八種道理,【大人】指的是菩薩, 也就是八種菩薩, 應該學習覺悟的道理, 若能覺知這八種道理,便是大人,便是諸佛菩薩;而此八種道理,也能令眾生覺悟,令眾生轉生死之苦, 為解脫之樂;令眾生如同諸佛菩薩,那樣成為大人。
八大人覺經文:
為佛弟子, 長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行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經文內容重點: 無常、苦、空、無我。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為無,身心自在。
經文內容重點: 多欲為苦。心中貪求太多,身心會很疲倦。
第三覺知: 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經文內容重點: 常念知足。人貧不是貧,心貧才是貧。
第四覺知: 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經文內容重點: 常行精進。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經文內容重點:廣學多聞。不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叫愚癡, 不明白心性的道理也叫愚癡。
第六覺知: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經文內容重點:布施等念怨親。菩薩的心量廣大,觀察一切眾生皆是自己的子女一樣,所以他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 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經文內容重點:不染世樂,梵行高遠。 保持這一念平常心即是守道,打了妄想馬上知道這即是覺。
第八覺知: 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經文內容重點:發大乘心,蒲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如何代?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三衣
比丘應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細長條橫縫合成,由其所切之條數而分種種。
一、安陀會衣: 為五條之袈裟,名下衣,平常著之。
二、鬱多羅僧衣: 為七條之袈裟,名中衣,在寺內之眾中為禮誦齋講著之。
三、僧伽梨衣: 為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袈裟,名上衣,為出外時及其他嚴儀之時著之。
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四魔
魔,梵語具云魔羅,華言能奪命,又云殺者。謂能奪智慧之命,而殺害出世善根故也。
法華明三魔:一、煩惱,二、五陰,三、生死。大論開四,於上三中,加一天魔:
四大
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謂之能造四大。其體觸處所攝,唯為身根所得。身根觸諸色而覺知堅濕煖動也。
假之四大,則世間所稱之地水火風也,此四大雖其實為地水火風及色聲香味觸九法之假和合,然其中堅性最增盛者名為地,乃至動性最增盛者名為風。
要之實之四大為能造,假之四大屬於所造也。若據成實論意,則無實之四大,唯有假之四大,以色香味觸之四塵為一切色法之能造。四塵和合,方成四大。故四大唯為假法。
要之一切有形有質之物,無非為四大之所造(俱舍),無非為四大之和合(成實),故稱之為大也。或以之分為二種,稱正報之人身為內之四大,或稱為有識之四大,依報之諸色曰外之四大,或云無識之四大。
圓覺經曰:「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又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於火,動轉歸於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瓔珞經二曰:「四大有二種:一有識,二無識。」最勝王經五曰:「譬如機關由業轉,地水火風共身,隨彼因緣招異果,同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居一篋。」
五陰
(術語)新譯曰蘊。舊譯曰陰。淨影之說,如大乘義章八本所謂「積集名陰。陰積多法故。」是與新譯蘊之義同。天台之說,如止觀五上所謂「陰者陰蓋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陰是積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陰有蔭覆與陰積之二義。(參照:蘊)。色,受,想,行,識,五法之名義,新舊皆同。(參照:五蘊)
五欲
欲者希求之義,又染愛之義。言五欲者,謂色聲香味觸也。能起人貪欲之心,故名欲。智度論云:「五欲名華箭,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又曰:「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齒*交]炬。五欲增爭,如烏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一、色欲: 謂男女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種種妙色,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色欲。
二、聲欲: 謂絲竹環珮之聲,及男女歌詠等聲,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聲欲。
三、香欲: 謂男女身香,及世間一切諸香,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香欲。
四、味欲: 謂種種飲食肴膳等美味,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味欲。
五、觸欲: 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衣服等種種好觸,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是名觸欲。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云五欲:
二、色欲: 色,即世間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也。謂人以色悅情適意,故至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是為色欲。
三、飲食欲: 飲食,即世間肴膳眾味也。謂人必假飲食資身活命,故至貪求樂著無厭,是為飲食欲。
四、名欲: 名,即世間之聲名也。謂人因聲名能顯親榮己,故至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是為名欲。
五、睡眠欲: 睡眠,即情識昏昧而睡眠也。謂人之睡眠,亦有時節,若怠惰放縱,樂著無厭,是為睡眠欲。
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為什麼要學八大人覺經?
諸位,佛陀時時為我們說教,但是時間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這麼多的經教,我們到底是要研究哪一部呢?我覺得現在最重要的,要提高大家的覺性。
【2002年11月15 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古人說居安思危,佛法中來說叫做「末法」,末法,眾生垢重,很多的煩惱垢穢,甚至因為眾生的煩惱垢穢,造成時間的劫濁,所以世間混亂,因為世間混亂、人心亂,所以變成多災難,所以大地不斷受破壞,所以現在就要來研究,佛陀所說的《八大人覺經》。
我們要如何,來覺悟世間的無常;我們要如何來調整我們的心,不只是調整自己,也能影響他人,使這個社會,使人群能人人心平氣和,使這社會能夠祥和平安;人心若平,天下就安了。
佛陀講此經的因緣
(旁白)
八大人覺經,是佛陀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講的呢?那是在祗園精舍的某一天,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請示佛陀,在六和敬的僧團中,不自私、捨小我,是我們應該做的,對眾生要慈悲、仁愛,我們也都知道;但是,在家學道的信徒很多,出家而進入社會,去弘法利生的僧眾也很多,他們又該如何修行覺悟,如何能得證涅槃呢?
佛陀聽了這個問題很歡喜,回答阿那律,你所問的是學大人,也就是學習菩薩法的問題,我為你說八大人覺,可於晝夜,至心誦念,這就是佛陀講說本經的因緣。
上人講述此經的因緣
(旁白)
上人歷年講述的經典,以法華經、藥師經、與八大人覺經這三部,為深入次數最多者;其中以篇幅而言,八大人覺經最短, 上人 卻曾三度講述此經,在許多場合的開示中,也時常引用本經的內文,來印證說明當前的世事,對它的重視可見一斑。
每當 上人提及此經的時候,都是有鑒於,世間天災人禍頻繁,希望人人警醒覺悟,這樣的用心,值得我們珍惜與深思。
上人講述本經的年代:
1984年於精舍講《八大人覺經》
2002年底-2003年初
為臺灣居安思危
於精舍又講《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
2010年春於志工早會
引例再講《八大人覺經》
【2010年3月4日志工早會證嚴上人開示】
假如有的人,心偏向了不規則,人多了,那力量就大了;的確,這樣的力量,雖然我們用眼睛測不到,可是現在已經測得到了,而且不只是眼睛測得到,在我們的身體也感受得到,的確,愈來愈強盛了,這種的力量,惡業共聚,的確影響到了,整個天體、氣象,還有整個大地,都已經我們感覺到了。
佛陀曾經警愓我們,在《八大人覺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所以說來,我們要覺悟,第一個要覺悟的就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八大人覺經的特色
(旁白)
本經的經文,連經題只有375個字,但是內容豐實,組織嚴謹,在所有的佛經之中,除了《心經》之外,還沒有任何一部,能如此簡短精要的。
這部經的內容及其精神,多半講述個人應覺悟,應修行的內涵,幾乎與《佛遺教經》一致,所以常被視為,具有原始聖典特色的,小乘經典;然而在經文中,又有菩薩常念,菩薩布施,發大乘心等文句,總結又說,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令諸眾生覺生死苦,這些內容,有著大乘菩薩的修行內涵,因此也被當作大乘經典。
清末民初的太虛大師,將大乘佛教中,極受重視的普賢、文殊、彌勒、觀音、地藏等,五大菩薩的功德,搭配詮釋本經中,第四至第八項的經文涵義,可以說已把此經視為,三乘共學的一部概要書。
本經的內容組織,與一般經典有所不同,大部分的經典,開頭都有「如是我聞」,最後以「信受奉行」,來做結束,具備所謂的六成就;但本經並沒有,這是由於本經,不是佛陀在一次法會中所說,而是片斷隨緣所說的緣故,本經前面既沒有「如是我聞」,後面又沒有「信受奉行」,表面看起來好像不完備,但其實仍是有首有尾,條目分明的。
開始幾句經文:「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就是序分,因為這是本經的總標,從「第一覺悟到第八覺悟」,是這部經的正宗分,也是本經的主要內容重點;最後「如此八事到常住快樂」,是本經的流通分。
【2009年2月27日高雄慈濟人溫馨座談證嚴上人開示】
各位,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佛來人間是為眾生修行,為眾生覺悟,為眾生說法,他說法都沒有叫你們,你們要去做法會,你們要去…,都沒有;我在經典中,都沒有看到這樣的文字,不過,佛陀不斷在說法,他不斷在說法,都是說讓我們能呼吸的時候,我們要用怎麼樣的心,去接受佛陀的教法?要我們身體力行,這都是佛陀很平易近人的說法。
《八大人覺經》,它也是很短的經文,跟我們說世間有八種的法,裡面無不都是跟我們提醒,這種人間無常、國土危脆,許多成住壞空等等的道理,讓我們瞭解。
本經譯者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
【2001年11月16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本來佛經都是在印度講的話,當然就是印度的梵文,我們現在就是以華文讀經,所以梵文與華文差很多,我們要很感恩,感恩將梵文翻譯成華文的人。翻譯這本經,那就是在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這位大德他所翻譯的。
這位安世高,他的國家就是在安息國,他是一位王子,他對佛法非常好樂,他的父王過世後,他雖然接掌了王位,但是他認清了人生的真理,是無常的,榮華富貴就如浮雲一樣,所以他對這種人生,他並不感興趣,他最好樂的,是追求真理,所以他把他的王位,這個王位就讓給他叔叔,所以由叔叔來代替他,掌理他的國政,他就出家去了。
所以出家之後,他就是潛心於佛法中,他體會了佛法之後,他想要再到外面追求,所以他就周遊到許多國家,後來就來到洛陽,我們大陸的洛陽,在那裡安住下來。在那裡,他親自來研究漢文,所以用心研究,他對漢文,一段時間之後真正很深入,所以通達了漢文,他開始就做翻譯,所以在我們中國,他一方面還再不斷研究,一方面還是不斷做翻譯。
所以他總共翻譯的經論,《八大人覺經》是其一,是其中一部,所以我們要感恩,感恩這位譯經者,他將梵文譯為漢文,譯為中文,真的是該感恩,這就是這位三藏法師,安世高他來翻譯。
本經釋者
明朝蕅益大師
除了安世高來翻譯之外,又有大德來做解釋,這位對《八大人覺經》,也是以深心研究,他得到很大的心得,而且也是在宏揚《八大人覺經》。
在明朝,他就是蕅益大師,他的法號叫做智旭,這位比丘他也是在佛教中,真正是一位很有修行的人,我們在研究,在讀經時,我們也常常讀到,他所說的經論。
其實這位蕅益大師他很聰明,他年輕時,就是在儒學上他真正很深入,他有智慧,他很聰明,那時他看到佛教、佛法,他很排斥佛教,所以他也曾運用他的才華,他就是寫論來批評佛教,甚至毀謗佛教。他對佛教不了解,所以他做很多的批評,或是毀謗。
所以在這一段時間,一個機會他看到一本書,那就是蓮池大師,所寫的一本書,那時候啟發了他,他才知道說,原來過去對佛法那種的曲解,對佛法那種的歧視,這是錯的,開始他從蓮池大師的著作中,他去深入,愈是了解,愈是感到懺悔。
所以他非常懺悔,從此開始,他將他過去所寫的論,毀謗佛法的論都完全燒掉,燒毀了過去他所寫的,有形的論著,同時也自己排除了,在思想中對佛法的曲解。從此開始出家了、修行了,所以他出家的當中,他開始,就是對性宗與相宗深入,而且持律非常嚴謹,同時也專心修淨土法門。
說來他很博學多聞,他深入性宗,深入相宗,然後持戒,再來修淨土法門,也是一位佛教中,非常難得的高僧大德。
這位高僧大德,他對《八大人覺經》,也是非常敬重,而且也非常投入去研究、讀誦,宏揚這部《八大人覺經》。
研習經論
就是追隨佛陀
與祖師大德的足跡
各位,學佛,我們必定要跟從前人,你看從佛陀他的智慧,來體悟人生,以他的智慧,向大地所有的眾生來宣說,然後後繼就是有心,要追隨佛陀的智慧,像這樣,他全心來研究的這些高僧大德。
各位,這就是我們要學的精神,世間有形的,絕對將來是消滅的,沒有一樣是常住的,有形的精神,我們應該要細心追求,沒有什麼名利好貢高的,錯的,能改,馬上改過來,還是正確的道路,佛陀這條的康莊大道,就是我們追求的,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八大人覺經
內容在講什麼?
(旁白)
八大人覺經的經題,正確的念法是,八,大人,覺,「八」是指八種道理,「大人」指的是菩薩,也就是八種菩薩,應該學習覺悟的道理,若能覺知這八種道理,便是大人,便是諸佛菩薩;而此八種道理,也能令眾生覺悟,令眾生轉生死之苦,為解脫之樂;令眾生如同諸佛菩薩,那樣成為大人。
【2002年11月17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八」就是數字,我們現在要再講下去,就是有八項我們應該要了解,我們應該要覺悟的,有覺就不會迷,「大人」那就是菩薩的意思,所以八種菩薩應該覺悟的道理。
凡是我們要求佛、學佛,想要成佛,必定要行於菩薩道中,要行在菩薩道中,必定要有自我覺悟,自我覺悟最重要的有八種,無論是器世間的道理,我們要了解,器世間就是有形的物質,在地球上,大地上所有的生物、植物,所有看得到的東西,這都是做「器世間」。
器就是器具的器,就是物質,所有物質的道理,我們必定要清楚了解,不要人迷在器世間的物質中,我們如果了解之後,我們就會破迷為覺;所以第一,就要讓我們知道,器世間的現象,同時也要讓我們了解,我們的生命世界也是無常。
接下來要讓我們透徹心靈,萬物一統都是從心造,一切的煩惱苦難,人禍災害,無不是從心起,這又讓我們深一層覺悟、了解,然後就要讓我們知道。
知道之後,應該要如何來修行?如何自覺?然後如何再去覺他這都是方法,方法就是經,要知道方法才能突破迷;能突破了迷茫我們才能解脫,這就是修行的方法。八大人覺經的特色
(旁白)
根據清,浙水崇壽沙明,灌頂續法所集結的,《佛說八大人覺經疏》,將這八種覺悟的道理分為:一、苦空,二、少欲,三、知足,四、精進,五、多聞,六、布施,七、梵行,八、心願,與八正道的內容,見、定、思、進、語、業、念、命,完全可以搭配無間。
八大人覺經與八正道:
一苦空 正見
二少欲 正定
三知足 正思惟
四精進 正精進
五多聞 正語
六布施 正業
七梵行 正念
八心願 正命
如何應用八大人覺經?
【2003年1月1日晨語上人開示】
佛陀來人間教化眾生,不是這樣教我們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在《普賢警策文》,就是這樣告訴我們,就是要讓我們反省,稍微想想,我今天道心有堅定嗎?在修學道業中,我有沒有進步?有沒有精進?若沒有,我們要自己警愓,這一天又過去了,我們的生命又少一天了,我們要趕緊精進,就像火燒到眉毛一樣,要趕緊消滅掉我們的煩惱,我們要趕緊分秒、剎那,每一念間都要精進,這就是諸佛菩薩的教育,所以我們必須要時時警愓。
諸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就是無常,人間禍福都是從一念間開始,這個世間是災禍或是福,都在人的一念間,所以既然這一念間,是這麼重要,佛陀就是對我們不斷的教育,所以我們必定受了教育,我們要自己終身受用。
反觀自省
用法來對治煩惱
自覺進而覺他
佛陀這麼好的教法,我們應該先自我受用,這叫做自覺,我們若有受用,才能真正從內心體悟,我們內心若有體悟,對人、事、物,就沒有得失煩惱。
假使我們很多法都知道,卻沒有用在身上,說時歸說,但是自己去遇到人我事物,就有爭執、有計較,心也是充滿煩惱,這就不是我們所要的,我們所要的,是將佛陀的教育用在我們身上,行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等。
人與人之間,難免有人在計較,有人在人我是非,但是那是他們的事,和我們沒有關係,不要在中間搬弄是非,或是有什麼境界,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應該也要以這句話,來自我警愓,問心有愧嗎?如果是我們自己錯了,我們趕緊向人認錯;我們自己如果沒有錯,就不要計較,別人的錯不要放在心中;自己的錯要趕緊懺悔,懺悔即清淨,若能這樣,就是佛法對我們有受用,我們自己有了受用,身體力行,言教、身教平行,這叫做「覺他」,就是感化人,感化人就是要從自己做起。
所以各位,學佛我們要自受用,然後我們才來教人用,甚至身教勝於言教,身體力行感化人去用,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在精進中,就是心不離道,心不離道,這就是叫做分秒不空過。
看世間人事百態
體會佛陀教法
【2010年3月1日馬來西亞幹部座談證嚴上人開示】
這幾年來,我一直都是說來不及,這種來不及的感覺,的確這實在是很難分析,不過,要跟大家說,我們處在這樣的共業,我們有依報、有正報,但是最重要的,天下災難這麼多,那就是因為這樣的共業。所以在這個時代,大小三災會重疊重疊,會聚在一起的發生。
大小三災,就是四大不調和,天地萬物,包括人都離不開四大,四大中,一大不調它就會發生了毛病,所以災難不斷地發生;這個時代裡的人,也是幸、也是不幸,你看,人是多麼享受,但是就是因為享受過頭了,會造成了人的觀念偏差,所以劫濁,這個時候因為人口很多,一顆地球有多大?眾生有多麼多,想,光要說臺灣,我成立,克難慈濟功德會,那一年,我很清楚才八百多萬人口,想,現在是增加了多少?何況整個地球呢?我記得那個時候,才三十幾億人口,現在已經七十億人口。
看,一顆地球,光是人口就這麼多,現在人的思想、見解、觀念,差之毫釐、失於千里,可要知道,每一個人差一點點,偏了,這種偏見,你想會造了多少業?這都是觀念。
這種的見解是對了,那你就造福人間;是錯了,那就造業人間。所以這個見濁,見濁,就是污濁的濁,這種的濁氣,就是現在人多了,這個觀念偏差,分毫,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想一想,人人觀念都是這樣的偏差掉了,這個世界,這樣的社會能不亂嗎?
在《八大人覺經》,也就是說人生,人生無常、國土危脆,山河大地都危脆了,想到了我們臺灣的九二一,光是一個地震,可以看到了南投有一座山,九份山,九九峰,好像整個山都剝皮掉了,只是這樣動一下,可要知道,多危脆!國土危脆。
各位菩薩,大家真的,我們要有這樣的觀念,要了解到人生的無常,生命的無常,我們的生命要如何來運用,煩惱、煩惱濁,這個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這種的煩惱,人的心病。
各位菩薩們,唯有以佛法,法譬如水,才能洗滌眾生的心垢。各位,希望覺有情者,我們來度化人間,我們真的都要好好地淨化,把心淨化,讓人人能接觸到了,這麼殊勝的因緣,宇宙大覺者在不斷地呼喚著,佛陀在撫摸著地球,撫慰了眾生,我們也是被撫慰之一,我們的使命要投入,去為苦難眾生而付出。
所以,佛陀的精神,他的法身,我們人人身上都有,所以法身是永住的,法身就是人人的本性,各位,人都有佛性存在,希望人人要把握這樣的因緣。
應當日夜受持
時時奉行
【2001年11月17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要知道,我們人人都是佛的弟子,無論是出家或是在家,只要你已經是皈依了,你就是要稱為佛的弟子,所以既然是皈依佛的弟子,我們必定要時時依教奉行。所以我們要記得,要來探討這八大人覺,我們應該從此時此刻,我們要立願,這麼短的文句,這麼奧妙的道理,我們怎能不把它放在心中呢?所以我們從此時開始,《八大人覺經》,應該是我們在日夜,我們時時必定要奉行的道法。
佛法是深如大海,我們能知道,就是海水是長得怎麼樣,我們也要去,試試看海水是如何的,這個地方的海水,你試過了,其實浩瀚大海中的水,都是一樣,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不要輕視經文少,以為法就少。
其實大乘法,就同樣要從人群中開始,所以不要離開人群去求佛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