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五停心觀 20141120 (自習)

今天弟子首次聞得【五停心】、【總相處】、【別相念】,【四加行】、【七方便位】。 當下完全一概不知,回家上網查尋之下, 師父曾在2012年《法譬如水》開示。 現唯有努力多讀幾遍, 望可瞭解其義,方可連接明天師父開示的晨語。
  

靜思晨語--20120706《法譬如水》五停心觀

【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之前說到「四觀行」,觀因緣、觀果報、觀自身、觀法身,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離觀想。觀就是心不離行、心不離佛、行不離法。昨天也說過了,人人本具德性,都是神通廣大,我們能悠遊在諸佛國土中,聽聞佛法。
但是我們本來清淨的德性,卻被凡夫的欲所貪,有為的世間法,則把我們的心遮蔽了很多的煩惱。所以我們應該在無為法中,我們要很清淨。自然的法則我們要很清淨。
本性也是一樣,所以就沒有顛倒亂想;就不會進入我們心中。這就是我們平時應該要學的。不然就像我們昨天說過的,很多的障礙。所以我們必定要回歸,回到我們的德性。
所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要守之不動,要不然很多事都會受自己障礙。說過了自障礙實在是很多,現在這段經文再說障礙:

障學安那般那數息
不淨因緣觀等諸煩惱

我們本具的德性,安那般那,這就是,我們要如何回歸?我們本具的德性,當然我們要學,我們要下功夫,要如何才能回歸本具德性?如何能去觀因緣觀,去觀因果觀,如何觀自身?很多不清淨,世間除了這個身體不清淨之外,還有很多不清淨。
不要說身體,看花,花開花謝,花謝枯萎了,不是枯萎便是腐爛;凡是水果青菜還不都是這樣嗎?世間在我們面前,多少東西也是一樣,人間菩薩,常常奔走在醫院當志工,在孤老無依、病苦貧窮的家庭,沒有人照顧的人,生病了,身體沒有人整理,家庭沒有人整理,多麼臭、多麼髒。

慈濟人、人間菩薩,能常常面對這樣的境界去看,是不是能常常觀想,人世間的不清淨呢?不清淨的因緣如何引起?可能大家都曾追求過,追求的過程,追求後,得到之後的人間,哪一項是永遠都像我們追求時,那麼美的呢?

家裡的垃圾變得很髒,難道不都是這樣去?買來、收來、撿回來的,年久月遠,這些東西變得損壞了、壞掉了,變成垃圾了。有人這樣想過嗎?所以有智慧的人,能時時從源頭開始,了解之後就不再追求了。簡單、單純就是最好的東西,所以東西囤積很多,到頭來就是最煩惱的東西。

所以有為、無為?世間有為法,很多很多都是這樣在追求;我們所要追求的就是無為法,清淨的本性。我們要如何再找回來?這本來就有的,要如何再向外去求?但是本來就有的,我們已經失去功能,我們現在還要再開始復健。復健,就是要找回,人人本具的潛能。

所以我們就要下功夫,不要再有障礙,我們若是有障礙,自然原來的潛能就沒了,所以這就是叫做煩惱。

什麼叫做【安那般那】呢?在這裡就說數息停心,【數息】就是如何能讓,我們的心靜下來?常常告訴大家,我們坐下來時,要讓我們的心不亂,我們就要好好調心。調心有很多種方法可以調。

但是初學者較安全的,我們還是以數息觀。數息觀就是數。我們坐得端正後,身心端正之後,開始我們要將呼吸的出入,好好將頭腦貫注在進出的數字。我們呼吸如何出去?慢慢慢慢呼出去,出去的氣息,差不多到我們的丹田;慢慢呼出,慢慢吸入,吸入的氣,還是一樣觀想到丹田。

如此一出一入為一數,就是一為一數。我們若能全神貫注,從一到十,如此,心都不散亂;再重新從一到十。我們的精神專注在數字,專心在吐氣、納氣,出去的多長,進來的多長。
我們若能調得如此平衡,很均衡、如此能練我們丹田的力氣,還能訓練我們的心專注,這對我們的身體,血氣的循環也很好。這是初步,我們要如何來練我們的心能專?心在我們的氣息中,就是在呼吸中,如何能練我們的氣,練我們的心,這叫數息觀。

甚至在數息中,【停散心】,這樣就能停止我們的心散亂。我們若不能專心貫注在數息,如何吐氣,如何納氣。我們若不好好將心專注在這裡,我們坐下來精神就散掉了。想,想很多的雜想,過去如何如何,人我是非;追求未來,未來的妄念。很多、很多未來的妄念,過去的人我是非,我們的心,多數都是這樣在奔馳散亂。

所以我們學佛要觀佛身,佛身人人本具,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德性;同等的德及同等的本性,本來就是平齊的,卻是被我們的散亂心,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在境界中,一直奔馳,一直散亂。

所以我們現在要收攝散亂心,讓它回歸,所以我們就是要以【安那般那】,也就是【五停心觀】。

五停心觀:
多貪者以不淨觀治之
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
多散者以數息觀治之
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
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

我們來知道什麼是【五種停心】?那就是【多貪者以不淨觀治之】。我們若能心合一,自然我們就能智慧開朗,我們就不會常常心分散在外面。心分散在外面不離開五種,那就是貪、瞋、癡、散亂的心,所以障礙我們很多,這五種,所以我們若是,心有貪念一生起時,我們要趕緊以不淨觀來對治。

到底你要貪什麼?剛才我不是說過,世間人要貪的事很多,貪物質,再好的物質,全新的買回來很高興,使用舊了就壞了,壞了之後就成為垃圾,垃圾不清除就髒了,這都是貪。

貪多子多孫。開始孩子小時候,生了很歡喜;即使孩子健健康康,讓我們養育,但是小時候,我們就能看到孩子,要吃、要排泄,到底有多乾淨?只是現在要當父母,要求子孫的人,不覺得帶孩子、帶孫子,是這麼辛苦。原來孩子小時候雖然很可愛,但是還是一樣痰唾、大小便利,也是很髒,同樣要處理。
想想我們自己的身體,一天工作後就很不舒服,流汗等等,若不處理又會變得如何?其實世間從物質,一直說到子孫延續,一直說到我們自己的身體,到底有什麼好貪的?世間一切不清淨!所以我們既然生活在人間,生活中自在就好了。自然而且簡單就好,何必為了生活這麼辛苦?所以這是日常生活中,大家若能知道修行簡單化,修行是不是出家叫修行?不是,修心,養好我們的性,所以修心養性,在行為中端正行為,這樣叫做修行。所以不一定去寺院才叫修行。修就是修心養性,行就是端正行為。日常生活中,若能好好修行,就沒有很多貪欲的心,能免掉很多複雜的工作,人我是非就不會那麼多了。所以淡泊的生活,就要從不淨觀開始。

第二就是,【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我們為什麼常常發脾氣?就是缺少慈悲。我們若發脾氣,有人就說:【慈悲一點。】慈悲的方法在哪裡呢?對大家說過了:【要善解、包容。】這個善解、包容,也是慈悲的方法之一。我們要知足,我們要感恩;我們若能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這是否也是慈悲的方法之一?若這樣就能去除了多瞋,有方法可對治。

第三【多散者以數息觀治之】。我們的心若常常散亂的人,我們就以數息觀來對治。若是愚癡呢?【愚癡者以因緣觀對治】。四觀行中,就有【因緣觀】。一切都是因緣,何必計較那麼多?我們的貪瞋都是從愚癡而來,愚癡就是道理分不清;我們若能了解因緣,我們若能了解,一理通、萬理徹,還有什麼想不開、看不破呢?所以愚癡就是道理不清;所以我們若道理不清,這麼愚癡的人,我們就以因緣觀來對治。

【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有很多障礙、障礙。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的障礙?前面已經說過了,法譬如水中,是不是很多法告訴我們,為什麼會讓你有這麼多煩惱?這我們應該要知道,我們若能回歸佛的本性,這樣還有什麼可障礙呢?為何煩惱的名相那麼多呢?就是單純的世間法,被我們不單純的心複雜化。所以複雜了世間,就是由於愚癡、多貪、多瞋,如此造成我們的心散亂。

所以散亂了心,自然我們有很多的障礙。所以我們要回歸,複雜、散亂要如何理清楚,就是要觀佛身;就是回歸我們,與佛同等本具的佛性。若能如此,我們就要心中有佛,行中有法;若如此,自然我們就能回歸佛的本性。所以我們若能修這五法,這叫做【五停心觀】。五法若能好好止息下來,這就是【安那般那】,止息的意思,就是將它停下來的意思。

這些雜念煩惱,若能都停下來、止住,這樣止住妄心,若能如此,自然一理通萬理徹。否則就是【障】障礙,障礙了就生出很多很多煩惱。所以我們若要去除煩惱,唯一的辦法就是要修行,將雜念心、妄想心止息下來,這樣才能道理通達。所以還是心在佛、行在法,大家要多用心。



靜思晨語--20120709《法譬如水》妄念生 障善法
【證嚴上人開示】

平時心念都是在妄想中,所以因為這樣,我們常常都是自我障礙,所以:

因妄生惡障善法
停止煩惱自妄念
曉了明白自性德
人自本具不增減

妄心如何對治呢?我們昨天說過,有五停心觀,用五種方法,停止我們內心的雜念妄想。

這五種的方法,昨天已經告訴大家了,我們若是起貪念,就以不淨觀來對治;

我們若是起瞋恨心,就趕緊以慈悲心來對治;我們的心若散亂了,趕緊以數息關來對治;我們若是愚癡的心,道理不明白,趕緊以因緣觀對治;假使我們事事多障礙,趕緊以念佛觀來對治。

因為我們有很多的障礙,我們要趕快從凡夫觀自己的身,世間的法一切都是不淨無常;所以我們若能夠向佛的模範看齊,就能一步一步向法接近。所以這五種法,就是要讓我們停止五種妄心。

我們若是這五種妄心不除,所要學習的一切都會受它障礙。所以我們應該要停止煩惱諸妄念,方法就是用以上這五項來對治。我們若能如此,才能夠【曉了明白自性德】。

前幾天不是對大家說過,【性德本具】嗎?我們在觀佛身,佛身是法身,這種的法身是自性德;我們大家人人本具,在佛不增,在凡不減。大家應該明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然就不會,常常因為一念妄心起,惡念生,善法就滅掉了。所以我們應該要,【曉了明白自性德,人自本具不增減】。

各位,說起來也很簡單,但是每一天在生活中,卻是很容易生妄念,所以自障礙就很多。

所以,我們在這段文字接下來說:

障學煖 第一法
七方便等諸煩惱
障學慈悲喜捨
聞思修等諸煩惱

這都是妄心來障礙我們,所以障礙了【學】。我們要學,大家都仍在凡夫地,我們有四善要學,這個四善就是煖、頂、忍、世第一法,這些過去應該說過了。但是可能時間較久,大家比較會忘記了,什麼是【煖法】?

【煖法】就是,譬如從前的人要生火煮飯,還沒發明火柴,到底他要如何才能生火?鑽木取火,鑽樹枝,很用力一直鑽一直鑽,鑽到樹枝發出火花。火未生起前就會有煙,會發熱;熱了煙會先產生,煙起了要繼續鑽下去;要再繼續,這樣火才會燃起。所以火要燃起之前煙會生起,煙若生起就證明發熱了,熱度夠了。

就像我們在修行,修行開始時,我們什麼都還不知道,什麼都沒有感覺;我們若開始用功,按步就班好好受持,就如之前對大家說,我們數息,安那般那就是數息,教我們如何將我們的心,攝心起來,讓我們的心念一致。不可以一坐下來,心就一直跑,心猿意馬,一坐下來心都不專。就教我們方法,教我們的方法,就是用【數息觀】。

這也是要調心的一種方法,何況時間要如何持久在一念中,就是要好好鍛鍊。我們若能鍛鍊出,慢慢從一到三,心跑掉了,又繼續從一到五,這之間心沒跑掉,我們又繼續從一到七,跑掉了,趕快又繼續從一到十。這樣一直一直反反覆覆,好好來訓練這念心,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分鐘,我們一心一志,心專念在呼吸出入之間,都沒有雜念進來。就表示我們的功夫,開始有感覺了,已經有煖的感覺,這就差不多是煖法。已經訓練到從冷冷的,到已經有熱度了,這叫做「煖法」。

再來是【頂法】,頂法就是再更進一步。我們修煉的功夫已經,好像從山腳到了山腰。山腳下,看東西的境界,容易被前面的東西遮蔽。

就像我們在看法,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等等的境界,我們對它的分析理解,到底理解多少呢?說不定我們過去的凡夫心,聞聲起舞,人家怎麼說,我們就是跟著怎麼聽。這些人我是非的雜音,佔滿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生出很多懷疑,或是讓我們生出很多忘念無明。這就是凡夫,我們所看的境界,會受到很多障礙。

我們開始【煖法】,已經慢慢成就,有感覺,如此我們就再更上一層樓。我們的思想看法,我們的心和法已經會遇了,已經體會到了,所以我們現在聽人說話,是非,我們開始能分別了。
我們看外面的境界,慢慢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因緣觀】?什麼叫做因果觀?慢慢我們能體會因緣、因果,這就是更上一層樓,叫做頂法。從半山腰可能還能再,向上進步到山頂,所以到時候,所看到的境界更加開闊,這叫做頂法,是我們的心靈開闊了。

再來叫做忍,【忍法】,儘管你能看到很多境界,我們已經清楚了,但是回歸在人群中時,無論是有為法、無為法,世間法或者是出世間法,既然在人群中,我們還要進一步的功夫,要忍;要不然你發了一念心,我們若是欠缺忍力,忍的力量,如此,哪怕你在山上,也很快就墮落了,容易被境界所轉。
不然我們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性德,為什麼我們離佛那麼遠?所以我們要從頭開始,所以就像在鑽木,既然有感覺了,我們和人世間的一切法,開始產生一些體會,我們再更進一層。我們已經能了解,既然能了解,萬法看清楚了,若是缺了一念忍力,可能到半山腰就無法再上去了。力量不夠,可能走到一半,沒有忍的力量,就無法到達最頂的境界,所以還是要忍。

有句話說:【天上有天,人上有人。】所以,不要以為我已經到頂法,這樣是不是對的呢?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法上有法,所以我們要身體力行。我們要身體力行,若沒有這個忍字,就無法真正到達佛的境界。

所以六度,布施、持戒這些都很好,但是若沒有這【忍】」,連持戒也很容易失去。所以我們要六度具足,萬行才能圓滿,所以其中的【忍】很重要。

所以我們若能在煖法、頂法、忍法持得住,再進一步就是【世第一法】。我們在處世中如何學佛法?這是很重要的,世間紛紛擾擾很複雜,你要真正了解世間事,甚至不受世間一切所污染,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我們必定要再進一步。在忍法中我們若能堅持下去,才能得到世第一法。這就是從凡夫要進階到菩薩,就是到聖地的一個過程。這叫做【四善法】。
我們的心若有妄念,想要得到四善法,還是會受障礙。何況是【七方便等諸煩惱】,也是障礙了七方便。

七方便
即小乘的三賢四善根
三賢:
五停心觀 別相念處
總相念處
四善根:煖 世第一法

這七方便法我們若得不到,很多煩惱還是在我們心中,無法斷除。我們即使要學慈悲喜捨聞思修,也不是那麼容易,這都是被障礙住了。因為被障礙住了,才開始有感覺而已,很快熱氣就沒了。所以人云:【發心容易,恆心難。】發一念熱心,人云,熱心不必三天就冷了,和這個意思相同。

所以我才會常常對大家說:【要恆心把握當下。】剎那要持於永恆,我們剎那一念心生起就是永恆,就是我們每天在說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這就是我們世間善法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這就是要好好堅持;所以若沒有從第一步開始,我們哪怕是慈悲喜捨,背得滾瓜爛熟,已經很熟了,你要能堅持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要到達這樣也不是那麼容易。

何況聽、聞法,堅定的心去聽法,可能聽法也會起煩惱的心,也可能。過去的人聞法,千里求師、萬里求法。現在法在我們的眼前,是不是人人很用心在聽法呢?聞、聞法,聽了之後是不是整天的時間,都沐浴在法流當中?之後我們是不是在法中?真的得到了那分慧?我們能嗎?是否依法修行?智慧開啟了嗎?好像還有一段距離。

所以修行如何難?難在這裡。熱心易起,但是恆心難持。所以我們用方便,七方便就是你要修三賢法,要經過除了前面說的五停心觀。因為它的位置還在賢位,賢位還沒入聖,這個賢的地位就是類似,我們若能修那四法,煖、頂、忍、世第一法,這樣才能到達相似,好像要入聖的境界。

還未入聖以前稱作賢,三賢不太好走,不過說起來,還是在一念心。我們的性德本具,性德本來就是人人本具,只是我們已經妄念,去障礙了很多善法。所以我們若能停止煩惱,很多的妄念,我們若能將它停止,自然我們就能【曉了明白自性德,人本自具不增減】。


其實,我們與佛,佛沒比我們多,我們沒有比佛少,性德平等。只是一念妄念,所以我們還要繞那麼遠的名相,去了解;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