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佛典故事 - 難忍能人的須賴 《佛說須賴經 》 20141124

* 下面有白話解釋.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及五千菩薩俱。爾時舍衛城中有極貧者名曰須賴。得堅固志不可轉移。信佛法眾身歸三尊。奉持淨戒修行十善。有四等心救濟不倦。內性清淨我樂無二。至意求佛無上大道。思惟所行晝夜誦習。以善方便導利人物。安貧自守以法為樂。於是天帝釋以天眼見須賴功德殊妙。所聞不惑博覽眾經。無有邪行坐起安庠。行止臥覺不失儀法。少欲易足不貪利養。質直善說言信不華。齋戒省約食節衣菅。樹葉為器茅草為席。不畜遺除無所藏積。國王人民莫不敬愛。常以晝夜各三詣佛諮受法信。佛知其意輒與相見。須賴每詣佛時。無數百人常從與俱。其所遊至臥起經行。天人營護。天帝釋自念言。是仁者戒行純備。恐子將奪我處。當下試知審求何道。釋便化作數人。蹴罵須賴言無忌諱。又以石擲捶杖加之於須賴。須賴忍力慈仁不瞋不怨。釋便化作數人。謂須賴言。仁實見在我謂為卿殺之何如。須賴答言。子所謀者非善法也。正使彼人刀割我身尚無恨意。況但撾罵。所以者何。夫罪福有二果。種福者生天上。為罪者墮惡道。是故不當恨何況欲害彼。於是須賴即說偈言
 夫以種惡栽  故生墮罪類 
 若其種善本  後必望福果 
 覺惡以諦觀  當持慧分別 
 惡栽非善本  種德無惡果 
 守三能無惡  身口意常善 
 上人忍無怨  智者受不犯 
 除三以清淨  身口意無瑕 
 勸行福德者  得願必常安 
  
    化人不能使國貧。須賴有微害意。於是乃退。天帝釋復以金銀置其前。使化人謂須賴言。仁者取是寶。可用恣意布施作福亦可。好衣美食貧何可堪。須賴言。自我宿行不。亦當受斯貧苦。以貪寶妄取。後困必甚。化人言。且自歡娛快意終身。安知後事。須賴答言。此非慧語。或於一身不有遠慮後受大罪。智者所畏。貪得多藏取非其有罪與盜等。智者所恥。愛身計壽自保不死。犯不與取智者不為。夫智常萬物非我有。所貴唯道故無貪諍守善而已。又說偈言
 藏寶至千億  不施死時悔 
 智者謂是貧  宜識此至言 
 節食不著味  誠信而好施 
 有慧慮為富  佛說是常安 
 能止不為惡  守道中外清 
 無戒而自嚴  已犯斯非賢 
 當受明為師  勿用愚所譽 
 愚譽牽入冥  師明益近淨 
  
    化人不能使須賴有貪意。即退去。天帝釋復化。持真珠價直數億。詣須賴言。我與人諍訟事聞國王。竊引仁者為證。願以此珠相上。幸助一言。須賴答言。用為說此是我所畏。終不敢欺。所以者何。妄言者先為自欺。次為欺天。亦為欺法。令其口臭。言不見用。多被誹謗。心恒憔悴。天所不念。身色變福德消善名廢。彼為上世聖賢所撓欺。失德本而生眾惡。塞善之路自投邪冥。是為後世招致殃罪。又說偈言
 眾欺生惡果  自致口常臭 
 都已忘前言  入邪無正道 
 自欺亦欺天  欺法是自怨 
 常為眾所疑  欺詐何益人 
 欺為眾惡本  自絕善行業 
 是故致痛聚  妄言何益人 
 設以滿天下  金銀珠相與 
 至守法誡者  何時為寶欺 

  化人不能使須賴妄語。即時退去。天帝釋還語夫人言。汝試將我妓女。與數琴般遮翼婦俱。見須賴共轉其意壞其清行知有淫無。天后受教即從妓女。夜安靜時。到須賴所住虛空中。作靡麗之辭言。仁者且起。天使我曹來侍左右。我曹形容既好。衣裳鮮明。瓔珞珠寶服栴檀香。不老不少適在上時。端政皎潔可不瞻視。卿福所致故來相事。須賴仰頭答言。若曹盡是地獄畜生餓鬼所愛。非彼天人上智所樂。我見若曹所有。如夢色像香。實如海泡沫。我見若形骨幹。肉塗血澆筋纏。革裹皮覆以蔽污霑。譬如工師幻人目耳。汝曹上時我見無常。當就壞敗為分離法。罪福我已覺。無毛髮之愛念。若曹實壞人善心。不能成立人意。但污淨行。若曹即連臭腐。習欲無樂坐致苦痛。自誤墮冥入三惡道。欲非善本。鬪訟恐恚。顛倒濁亂皆從欲起。癡狂致災坐彼形殘。外集內熱不見福果。以亡人本種畜生類。後為牛馬騾驢駱駝犬彘鷄鵝皆欲所致。違遠聖賢亡失信戒聞施慧道。隨欲一念不顧後世。是欲常壞求道之意何況其餘。即說偈
 欲污為臭腐  獨痛遠安樂 
 自擲餓鬼罪  無慮常附惡 
 無便為亂本  遠法去就誤 
 不慮致顛倒  欲盛癡益置 
 貪憎失善意  邪念常恐驚 
 內憂如外胐  坐欲亡信根 
 已為不善本  如魃食人肝 
 居衰事邪神  為欲如癡狂 
 淫為牛羊猪  驢馬象駱駝 
 長受獸形苦  是故慧捨欲 
 棄信戒聞德  遠自投惡道 
 為淫人癡網  遠女常疾脫 
 如汝好形輩  滿此閻浮利 
 一心住如山  天神安能傾
 
  時天后及妓女。不能使貧須賴有淫意。即還天宮。為天帝釋說偈言
 子學深見諦  說知女態惡 
 已捨色無欲  無瘡不受毒 

  於是天帝益怖衣毛為竪。念是仁者誡淨不邪必奪我處。便自下詣須賴說偈問言
 須賴欲求何  誡淨健乃爾 
 願說望帝王  日月釋梵耶
 
  於是須賴答釋偈言
 帝王日月天  釋梵雖為尊 
 無常皆如幻  未脫彼何明 
 所欲樂不生  無有老死患 
 憎愛怨苦際  願度三界人
 
  天帝意解欣然大悅。即說偈讚須賴言
 善哉愍世間  疾解得如願 
 當除三世垢  天人必蒙恩 

* 白話解釋: 
佛陀住世時,舍衛城中住著一位赤貧如洗的佛弟子,名叫須賴。他雖然貧窮潦倒,卻十分深信佛陀所開示的教理,因此絲毫不把貧苦放在心上,日日寡欲知足,修持梵行,並且時常到僧團當中聆聽教義,恭敬地供養禮拜佛陀。

須賴堅苦卓絕、一心向道的願行,使他善名遠播,許多人常跟隨著他到精舍禮佛、聽法,就連忉利天主釋提桓因也知道了他的修行,不禁憂心地想著:「世間居然有這麼一位罕見的行者,假若他繼續積善修福,將來恐怕連我天主的位子都要不保了!」於是釋提桓因以其神通力,化作一群人,向須賴住處走去。須賴在家,突然聽到門外有一群人正對著他謾罵嘲笑,極盡屈辱之能事。然而,出乎釋提桓因意料之外地,須賴絲毫不為所動,不發一語地繼續禪修著。

於是,這群化人改以刀杖、瓦石破壞須賴的住處,甚至危及他的色身。沒想到,須賴竟然安忍於眾人百般的迫害與侮辱,甚至心懷悲愍地看著他們。兩次試驗都沒辦法動搖須賴的心志,眼看自己的天主地位即將要被奪去了,這時釋提桓因可急壞了,於是化身成另外一個人,對須賴惡狠狠地說:「好哇!這麼多人侵害你,你都不為所動,倘若他們要來殺害你了,看你怎麼辦?」沒想到須賴竟以平穩的口氣回答:「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假若有人想要將我殺了,我對他既不憤恨,也不會想報復,反而十分同情他們。因為將來他們會自作自受,得到墮落惡道的果報。」

忉利天主釋提桓因的計謀失敗了,於是決定採用利誘的方式,企圖動搖須賴的修行,他變化成許多人與一座金光閃閃的七層寶塔,向須賴勸說:「你就收下這座金塔吧!不但可以用它來布施,將來你的食、衣、住、行都不用憂愁了,享受人生不是很好嗎?」

「謝謝你的好意,但我自知今生的貧困乃是過去生所種下的因。假若現在又輕易接受了這座金塔,來世恐怕會更加困苦了。所以,我是不會收下它的。況且,不義而取是盜賊之行,為智者所恥。為了虛妄不實、無常的色身,而鬼迷心竅,做出不智之舉,將來勢必要嚐受無量的苦果。」

顯然,財寶無法迷惑須賴的心。於是釋提桓因又現另一個化人,試圖以人情說服他收下價值連城的珍珠,無奈又被拒絕了;再派遣嬌豔無比的天女下凡,以美貌來誘惑須賴放棄修行,同樣是無功而返!

最後,釋提桓因終於按捺不住了,親自來到人間問須賴:「請問大德,究竟你所追求的目標是什麼?是怎樣的願心,讓你對修行如此堅定呢?忉利天主之位是大家所渴愛的,莫非你也想追求?」只見須賴搖搖頭,然後說道:「縱然忉利天主位高無比,終究還是免離不了生、老、病、死苦呀!既然都是無常的世間法,為何還要渴求它?我所衷心企求的,就只是令世間所有苦難的眾生出離苦海而已,再沒有別的了。」

忉利天主聽到須賴的答覆,深受感動,歡喜讚歎他能以無比的悲心願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即發願帶領諸天,護持須賴的願力及修行。

省思
須賴因其修持忍辱的因心是為了眾生,而不是為自己,因此不論遭遇威逼殺害,或是名利財色,種種的順逆境考驗都無法動搖他的心志。

修行學佛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因心,因心正確了,則不論遇到何種境界,都必定能夠圓滿忍辱波羅蜜,成就佛果。

靜思語:
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因為修養原是個人應有的行為。 

沒有留言: